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来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孔子这句话是在表明君子无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说,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没有私心,心宽而广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于求利私心,是带有目的性的,因为小人这种以利交友的心态,往往会出现互相勾结的情况。
此处孔子以“君子之周”与“小人不周”作对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为没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广泛;之后,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对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于私心,而出于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终会指向“互相勾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含义:君子无私,小人有私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出自《论语》,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德行高尚的人广泛交友但是不勾结;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交友往往相互勾结,视道义于无物。
孔子这句话的逻辑性其实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结交好友是有目的性的,往往会找那些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那么这个人结交好友之前就会预设一个“目标群体”,这就限制了交友的范围,自然就无法做到广交好友了。倘若结交“朋友”的目的是来帮助自己干坏事,那么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勾结了。
但是君子就不一样,君子交友随心随性,会广结善缘,同时,君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基于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不因为着图谋利益而去进行目的性交友,会与人真诚相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君子交友不受利益限制,于是君子交友的范围广;另一方面,因为君子本就不带求利之心交友,于是君子真诚。交友的范围广,同时又真诚,君子之朋友想不多都难。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对“周”和“比”的理解
想要吃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重点就在于“周”,和“比”的理解。在《四书集注》中,朱熹曾经解读过这句话,并指明:
“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从朱熹的注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朱熹认为孔子这句话中的“周”表明的是君子开阔的胸襟,朱熹把“周”解释为“普遍”,“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存在特殊,放在人性上,可以理解为“无私意”。
所以朱熹认为,孔子所谓的“君子之周”,是指君子的内心宽广,对待人真诚友好,有没私意。
而朱熹所注释的“比”,认为“比”的意思是“偏党”,这里的“偏”就是与“周”相反之“存在特殊”的意思,放在人性中,可看成“私”。一个人因心中有自私之偏,于是往往就会结党营私。也就是说,
在朱熹眼中,孔子所谓的“小人之比”,就是指小人往往心中有“私欲”,继而会选择性结交对自己有利的人,去结党营私。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表明君子与小人之差别在于私心,也能帮助我们辨别君子和小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君子因为交友无私,待人真诚,往往会广结善缘,不会问对方贫富等等;而小人交友往往出于私心,会结交对自己有利的人。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君子无私,小人有私”。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属于比较有能力,或者手上资源多的人,大部分人对你的态度大抵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这个时候,如何辨别谁是伪君子呢?根据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君子之特点在于无私心,对谁都一样;小人就不一样了,目的性明确,为利而来,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人,大抵就不会太客气。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想要看出一个人和你交友到底是君子之交,还是小人求利,可以观察一下这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些在能力和资源等方面不不如自己的人的态度,如果态度反差巨大,大么这个人可能就属“真小人”了。当然,此方法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绝对标准,但是可以当个参考,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