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现在教育的意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正是良好的教育才让我国的优良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来,古圣人们教与学的故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导读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1、孔子解答“闻斯行诸”
2、为何孔子前后回答不一?
3、因材施教的意义
二、如今为何难以落实因材施教?
1、教育的集体性
2、学生的个体差异
3、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
三、如何借鉴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的实践意义
2、郑渊洁的因材施教
3、家长如何实践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来自于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很好地将因材施教融入到了自己的教学当中,其中的一些教育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01 因材施教的含义
1、孔子解答“闻斯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两人都问过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其大意就是,听到鼓励的话就要行动起来吗?而孔子对于两人的回答却各不相同,对于子路,孔子回答:“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对于冉有,孔子则表示了肯定:“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2、为何孔子前后回答不一?
对于两位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的回答也不一样,对于子路的提问,孔子表示否定;但对另一位学生于冉有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表示了肯定,鼓励他去做。看到这里,相信其中有很多疑点令人无法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何会在一个小问题上出现前后言行不一的情况?
其实并非孔子本人前后言行不一,而是孔子有心为之。其中,“求也退,古今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说,孔子认为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可以让他适当学会谦退。 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很多时候,这体现的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秉承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因材施教的意义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有的学生比较自卑,需要鼓励,老师就会通过表扬来提升学生的自信,而有的学生可能有些自负,老师就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粗心,老师则会对其进行严格要求,使之不断完善提升。
因此,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教学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适应了不同种类的学生对于教学上的需要。 从教学效果上看,孔子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也教出了很多的有名的弟子。在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例子中,我们都能够大致了解到,因材施教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为什么很多老师没有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教育当中?
02 如今为何难以落实因材施教?
1、教育的集体性
关于现在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导致老师没有办法落实因材施教。因为现在的教育往往是集体性的,不像曾经的私塾,老师管理的学生数量有限。现在的老师往往是在一定规模的学校里面教学,一个老师可能要同时给上百名学生上课,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也要管理一整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超以前的私塾。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环境之下,老师自然难以去顾及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老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任何一位学生的需求而作出调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想要落实因材施教还是存在较大难度的,试想一下,一名老师要了解上百名学生,并根据他们的情况去调整教学,这对于老师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
所以,如今老师们难以落实因材施教,和当今的教育集体性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尽管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整体的教育资源还是有限的。 这注定了学生需要通过竞争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将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学生。
2、学生的个体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很关键的原因为老师们落实因材施教增加了难度,那就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太大了,正如前文提到的,有些学生需要鼓励,有些学生则需要激励,有些孩子适合放养,有些孩子则要严加管教,学生们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这整体当中的个体间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导致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
其实,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项考验,尤其是对于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老师的职责就是班级的维护与管理,因此免不了与学生们逐一沟通,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就决定了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因人而异,这其实也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在这一方面做好。
3、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
最后,想要落实因材施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一切因材施教的措施都是建立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
正如在孔子对于前来询问“闻斯行诸”的两位不同性格的学生的不同解答中,孔子建议子路行事前先问父亲和兄长,因为他深知子路有点争强好胜,所以可能办事不周全,就劝他多听别人意见;而冉有的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孔子对他的提问持肯定态度,让他“闻斯行之”,鼓励他行事果断。
这个故事虽然侧重表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是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对于他的这两位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两位学生的性格孔子都非常清楚,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给出的建议也不同,但或许又是最适合学生个人的建议。
由此看来,老师在落实因材施教的时候也是要建立在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程度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性格、优势和内心想法有了足够了解之后,才可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否则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最理想的建议。
03 如何借鉴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的实践意义
如今,尽管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有很多可以实践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也同样可以,老师未必了解学生,但是家长多半都是了解孩子的,所以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为他规划学习。
其实,关于这一点,推荐官本人身边就有一个反面教材,推荐官高中时有一名同学,他学习成绩很不错,理解能力一般,但是记忆力强,比较适合学文科,但是他的家长认为文科不好找工作,就强行要求他学习理科,于是,在脱离了文科的优势之后,他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没能考上大学,更别提好找工作了。
所以,尽管如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分配之下,因材施教可能难以在学校实行,但是这并意味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已经失去了可行性,如今有很多地方依然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家长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适当地实践因材施教或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2、郑渊洁的“因材施教”
童话大王郑渊洁相信多数人都听过,即使没听过他名字的人多半也都看过他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舒克贝塔传、皮皮鲁传等作品可谓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然而,或许最让郑渊洁得意的并不是他的这一系列作品,而是他小学毕业的儿子。
郑渊洁的儿子从小就很不喜欢学校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家长可能是连打带骂,强行让孩子上学。但是郑渊洁却没有,他尊重儿子的意见,小学毕业以后就不让他去上学,自己在家里教育他,给他编撰了一些有趣的教材,让他能3年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还鼓励他学习计算机。
在郑渊洁的教育之下,儿子郑亚旗尽管只有小学文凭,却掌握了同龄人不具备的技能和本领,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与之相反的是郑渊洁的女儿,她聪明伶俐,从小就喜欢上学,郑渊洁就一直让她上学,说要供到她读博士。因此,郑渊洁通过对孩子们的因材施教,使得两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足以见得这种教育方式的实用性。
3、家长如何实践因材施教?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做到像郑渊洁那样,普通的家长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格局,那么,家长们如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实践因材施教?
推荐官觉得,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可以从留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喜好与特长,然后可以尝试着将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使之成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项优势,比如孩子喜欢书法,家长可以送孩子去报名辅导班;孩子如果喜欢篮球,家长可以亲自陪同孩子练习,这都是家长们能够为孩子做的。
而且,在一些重大的选择上,比如文理分科、填报志愿或者工作方向等相关问题上,家长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给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因为在很多问题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孩子本人也很难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所在,家长适当提供意见也能够帮助孩子。
04 小结
总而言之,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尽管已经被提出多年,但在如今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教育理念至今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这对于如今的教师们来说,既是财富也是挑战,如果能够合理地借鉴这一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将受益。
如今,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更有消息传出,称部分地区美育课也将计入考试成绩,从教育角度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面将会更广,老师和家长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实践起来也就更加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