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考古:中日海战“定远舰”18吨装甲出水,国恨犹未消,铁甲依然在

考古:中日海战“定远舰”18吨装甲出水,国恨犹未消,铁甲依然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考古:中日海战“定远舰”18吨装甲出水,国恨犹未消,铁甲依然在

“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致远舰管带)

至今犹记当年课本教材以及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慷慨激昂的“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台词,感动一代代的国人,为之愤慨、为之落泪。如今,得益于水下考古的发现, 致远、经远和定远舰 的战争遗骸,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知。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舰同沉;“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捐躯殉国;“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守节自尽……尤其是邓世昌,与舰携亡的当天正是他45岁生日, 这一日,生日与死日重合;这一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01 定远舰铁甲出水

定远舰为北洋水师旗舰,与姊妹舰镇远舰并称 为“亚洲第一巨舰”,也是实打实的“铁甲舰”。从1881年12月28日下水,1885 年10月服役。定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 造价140万两白银。

根据造船档案显示舰长94.5 m,宽18 m,吃水6 m,排水量7 335 t,航速14.5节, 编制331人。定远舰装甲厚重,铁甲堡水线上装 甲厚14英寸(365 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 寸(305 mm),配备克虏伯305 mm主炮四门, 150 mm副炮二门。

此次起吊出水的正是定远舰的一块残破铁甲,据定远舰建造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 康邦铁甲 ,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这次发现的铁甲为一整块, 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 ,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目前正存放在专门修建的文保室脱盐池内进行保护处理。

1895年2月4日晚,“定远舰”被日军鱼雷艇偷袭击伤, 于是便紧急移船舰到刘公岛东村外冲滩,后自爆以免资敌,但仍遭到日军多次拆解。目前,整个沉舰遗址位置在往北距刘公岛岸边直线距离 500米,水深在6米左右,战舰保存情况极差,埋于泥下1—3米左右,只发现零星散落的战舰残骸,未见连续的舰体。

02 致远未撞吉野

实际上在此次令人瞩目的“定远铁甲出水”之前,早在2013年就有关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有四条确凿无疑的证据指向甲午海战时的“致远舰”。

一是发现了3件致远舰制式餐具,其中一件瓷盘的盘心印有“致远”二字;

二是发现了“穹甲” 和方形舷窗,这是“致远”舰舰体结构上的重要标识;

三是发现了鱼雷引信、152 mm副炮炮弹等武器装备,这是致远舰独有的;

四是战后日本所绘“黄海北部及渤海”海 图,明确标注了致远舰的沉没位置,与此次发现的 “丹东一号”位置完全吻合。

根据当时建造材料来看,致远舰属于穹甲巡洋舰,全长约76、宽约11.6、 吃水约4.6米,排水量2300吨,艏、艉楼设计,双桅,单烟囱,穹面装甲厚2~4英寸, 航速为18.5节。致远舰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与其“怒撞吉野号”不无关系,但是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这一说法也让人有了更多疑惑:

比如,有人认为,“吉野”的航速达23节,而“致远” 就算刚刚建成时也只有18节而已,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吉野”,所谓向 “吉野”冲锋实为蛮勇无谋的行为;还有人认为,致远舰单舰脱离列实际意图是为了向日舰发射鱼雷。

于是,在2014年军事战争史的相关专家,特意来了一场“沙盘推演”,即用实时兵棋推演方式对大东沟海战的全过程进行了实时还原再现,堪称“甲午海战”的实时复盘,当战旗推演到下午3时20分的时候,最为关键的“致远撞吉野”历史节点出现了!

请点击输入图

但是,推演结果却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正在战场的南方 转向,“意图与本队形成十字交叉炮 火”,即第一游击队正在北洋舰队的背后,想要和位于北洋舰队前方的联合舰队本队形成对中国军舰的交叉射击。

所以,此时如果“致远”冲出队列想要 撞击“吉野”,非得将舰体调转180度方向不可, 因为 “吉野”事实上位于“致远”的舰 尾后方 ,而横在北洋舰队舰首前方的其实是 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 。

那么,这种“致远撞吉野”的说法是从何而来,又是否有所依据? 我们从当时参战中日双方的资料来看,两者都从未出现明言“致远撞击吉野”的字眼。

比如,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第一游击队司令官报告,各舰舰长报告,部分参战人员 日记等,对于“致远”沉没一事的描写,实际上都非常简单,如“某时某刻,敌舰‘致远’沉没”一类,而均未提及“致远” 撞击吉野一事。

再回过头去看,当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海战后向北洋大臣李鸿章发出的第一封较为详细的战况报告(9月22日发)中,也仅仅只是提到“致远”是“冲锋 击沉”,至于向谁冲锋,被谁击沉,在这封报告中也未明言。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是中日参战双方之外的人捕风捉影而留下的说法? 很有可能。

通过翻检比对各种史料,第一份明确地描述“致远”冲击的目标为“吉野”的史料是1895年英国伦敦出版的 《布拉塞海军年鉴》,年鉴中刊载有一 篇海军史学者库劳斯撰写的关于甲午海战的分析长文:

“‘致远’当 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

说巧不巧,由于《布拉塞海军年鉴》在当时海军界的巨大影响力,因此“致远”撞击“吉野”的说法也逐渐为各方面所接受,当然尽管历史真相或许如此,我们仍然愿意相信: 当时的致远舰完成了它悲壮的使命,构成甲午风云海战中最为浓烈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