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的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胆道蛔虫病的简介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
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胆道蛔虫病的原因
肠道内有蛔虫的病人,当其肠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烧,腹泻或便秘,使肠道蠕动增加,蛔虫钻入胆道。
晚期妊娠时,孕妇子宫膨大压迫肠道,使肠道运动发生障碍,小肠上段蛔虫停滞于十二指肠而钻入胆道。
胆道本身括约肌松弛时,也有利于蛔虫钻入胆道。
不适当的驱虫治疗,如应用驱虫药物时,由于药物剂量不足,蛔虫只处于轻度中毒状态,为躲避药物的作用而钻入胆道。
饥饿、寒冷、疲劳和胃酸过低,肠道功能发生改变时,肠道蛔虫亦可钻入胆道。
胆道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从卵中脱壳而出,侵入肠粘膜血管进入门静脉,经肝脏、心脏至肺泡,再由气管到喉头,被重新吞下至小肠中,才正式发育成为一条成虫。
在这个过程中,如有大量蛔虫的幼虫经过肺部,可以引起病人发热、咳嗽,肺部透视有阴影,称为过敏性肺炎。
蛔虫的幼虫如果误入歧途,进入眼部,可能引起失明;进入脑部,可能引起癫痫。
蛔虫寄生在人体可以引起病人营养不良,尤其在大量寄生时更为明显。病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并常失眠,儿童夜间睡眠多梦,并常磨牙。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服用驱虫药时,或有发热及腹泻时,蛔虫可以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
蛔虫成团可能引起肠梗阻等。
蛔虫寄生给人体造成许多危害,所以对蛔虫病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胆道蛔虫病的高发人群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农村人群感染率高于城市。
儿童高于成人,尤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感染率为高,男女感染率相近。随着年龄增长,多次感染后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是成人感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成人受染也较普遍。
胆道蛔虫病的预防方法
预防减少或杜绝肠道蛔虫的感染,才能减少胆道蛔虫病发生,为此,应加强卫生宣传,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以切断传染源,降低肠道蛔虫感染率,定期普查粪便,虫卵阳性者,应作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