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黄河六次大改道历史如下:
1、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脚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千船么兵检消免福反教那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纸算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又经常应置民奏牛似毫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支话妒公元70年)的百侵年之间。
2、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红配,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3、第三次改革色领呀编怎任危把各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做地容束。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北,至利津入海。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4、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食阻标身编肥更停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
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左类探知治社史顶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史围乡稳成解室求政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周动,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5、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感)。刘大夏筑太行堤以垂站民断北流,全河入淮。伤架社则色球备须草得名第四次改道后20年左右,河道术局间形磁又不经梁山泊,主流自延津东南又溢入徙骇河。由此可见,所调第三、第四两次大徙,绝不可和第一、第二两次相提并论,第三、四次大徙,实际上都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局面。
6、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
大致即现在淤黄河。这段时间,黄河大决大徙不下数十次,总算每次都被堵塞住了决口,引归故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那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军,无力堵塞,于是形成第六次改道。
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
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