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实质的电影,武士道没有想象中美好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今天的命运可能是其它人明天的命运。”——津云半次郎
武士题材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不可获缺的一部分,而《切腹》正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武士题材电影,该影片获得第1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它的导演是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市川尾并称为“日本影坛四骑士”之一,且被评为“世界十大导演”的小林正树,上映于1962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虽然它是一部小众鲜为人知的电影,但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甚至超过了黑泽名的名篇《七武士》。
《切腹》的剧情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630年,也就是德川幕府的宽永七年(中国当时是明崇祯三年),日本社会相对进入和平时期,战乱时期依附于各大家族的武士阶层逐渐没落,很多武士成为了浪人,生活异常困苦。
武士浪人津云半次郎,女儿与外孙身染重疾无钱医治,女婿千千岩求女不得已到当时的大名井伊家假装请求切腹博名,以期求得一官半职,至少讨些钱财救急。不想当权者不问缘由,百般刁难,硬逼得女婿用竹刀切腹自杀,下场凄惨。
外孙、女儿也随之离世,老人内心充满了悲凉与绝望,在打败了逼迫女婿切腹的三个当权武士后,他以切腹为名来到井伊家,当面抨击井伊家的冷酷,揭露所谓“武士道”的虚伪。井伊家的人恼羞成怒,仗着人多势众欲杀人灭口,半次郎寡不敌众,死在了当时最为武士不耻的火枪之下,随后井伊家在书上记录下了谎言,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中,小林正树用插叙与回叙的手法,把井伊家和津云半次郎各自讲述相同人物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串在一起,形成了整部电影的脉落。虽然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黑白片,但我感觉在任何时期去看它,都不会觉得过时。小林正树并没有去盲目宣扬武士道精神,反而在片中描述了一种虚伪的武士道精神,让人不禁产生沉思,什么是道?生存与道面临矛盾时又该如何选择?
01 黑白的画面,却用反转再反转的剧情从头到尾紧牵着观众的心
《切腹》是形式极其精巧的“反转电影”:在大反转之后,它又层层推进,将所有情节的朝向一一调转过来。绝妙的是,这种反转不是靠“闪回”之类的拙劣方式,而是靠彻底地操纵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而完成的,从而达到从电影一开始就不停的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从开始专注看到结束。
刚开始在井伊家家老的讲述中,千千岩求女是一个想借切腹为名来他们家里骗取钱财的骗子,理由有两点:
千千岩求女来请求借地切腹,带的却是一把竹刀,身为一名武士,刀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而千千岩求女却连自己的刀都没有,丢了一名武士的尊严,而且用竹刀来请求切腹,明显是个骗子。
在井伊家家老同意千千岩求女的切腹请求后,千千岩求女居然还向他们申请1-2天的时间再来切腹,明显是心不诚,更是坐实了他想骗钱的动机。
求女没有严格完成切腹仪式,而是用咬舌自尽结束生命的,亵渎了武士道精神。
观众看到这里是站在井伊家这一边的,也觉得千千岩求女就是一个小人,毕竟在电影一开始的背景交代中,当时落迫的武士们,经常用去各大世家求切腹来骗取钱财的人比比皆是。
反转一:
在井伊家给津云半次郎讲完故事后,半次郎开始给井伊家的人讲述了他的故事。在他的故事中,千千岩求女是为了救重病的妻儿无奈之下才这样,而此时半次郎也才知道求女是为了妻儿,把武士视作生命的武士刀也卖了。而求女要申请1-2天后才回来切腹是为了给家中的妻儿做最后的交待。半次郎质问井伊家为啥不多问一句求女为何带竹刀,为何不能给求女多点时间?
看到这里,观众转到了对半次郎和求女的同情,其中用倒叙的方式展现了半次郎对孙子的喜爱,一家人的和睦,求女的努力。两相对比之下,更反衬了井伊家的无理与无情。
反转一里的小反转:
半次郎根据传统,可以自己指定切腹的介错人(监督并且最后帮助切腹者解脱切腹痛苦的人),而他指定的三个介错人,全部生病在家。经查实,原来这三个武士全是求女的介错人,在求女痛苦无比时,也不愿意出手解脱求女,而是逼他用竹刀完成完整的切腹仪式(在肚子上切出完整的十字),最后痛苦无比的求女只能咬自尽。
为此,半次郎分别去挑战了这三个介错人,并且战胜他们,切下了他们的发髻。对于日本武士而言,切下发髻是件无比羞耻的事情,足以让自己切腹以示维护武士道精神了。
反转二:
在半次郎阐述真相后,井伊家意识到自己逼错人了,此事就这样过去了,结果这个反转也迎来了电影的高潮部分。为了维护在我来看压根不存在的脸面和井伊家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井伊家选择杀了半次郎灭口,掩盖事实的真相。半次郎死了,井伊家改写了历史,影片进入尾声。
到此观众才从剧中走了出来,这一系列的反转,紧紧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一个大导演能力的体现,好的电影就是需要从头到尾抓住观众的心,《切腹》在我来看,是一部非常值得借鉴的电影,无论是情节构建还是画面的构思、静景光影明亮的运用都表现出了电影的张力。
02 电影用三个不同角色代表来诠释不同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精神支柱。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倡导一些美德如: 名, 忠,勇, 义,礼,诚,克,仁等。
电影中,井伊家、津云半次郎、千千岩求女都是武士道精神的信奉者。但小林正树却在他们三个身上塑造了完全不一样的三种武士道精神。
1、津云半次郎:武士道的忠诚者与践行者
津云半次郎是传统武士道精神的严格遵守者,在前家主没落切腹后,他却独自抚养了家主的女儿,并且为了她的幸福,拒绝了大户人家纳家主女儿为妾的要求,虽然接受能改变他贫困潦倒的生活现状,这是谓“忠、义、仁”。
在女儿全家死后,他为了复仇去挑战了女婿切腹的三位介错人,并且胜利了,是谓“勇”。
但在胜利的,他并没有杀死三人为女婿复仇,而仅是割下了代表他们名义的发髻,是谓“仁”。
津云半次郎无论多么贫困都未曾想过要卖掉自己的武士刀,因为这是他心目中武士的象征,可谓是刀在人在,刀亡人亡,所以他是一名真正传统意义上武士道的忠诚者与践行者。
2、千千岩求女:武士道的变通者
求女,他虽然是一个武士,但因生活所迫,选择卖掉了武士刀,换以家人的生存。为了获得给孩子治病的救命钱,侥幸以假切腹,实为换掉钱财的心理让他最终失掉了性命。
虽然表面上看,求女的做法违背了武士道的精神,明明是想要钱,却说是要切腹;甚至卖掉武士应该视为生命的武士刀,但他却是为了维系家人的生命,谁又能因此去指责他呢?难道遵从道义就一定要无视至爱生命的消失吗?
他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道,只不过他变通了一下而已,他的变通让我觉得他更像一名真正的武士,因为他懂得去守护自己珍爱的东西。
3、井伊家:武士道的背叛者
井伊家,武士的顶层阶级,家里供奉着先祖的铠甲用以彰显自己家庭对武士道精神的无比虔诚的信奉。然而正是在这种表面虔诚下,他们却做着违背“仁”、“礼”、“义”、“勇”等一系列的事情,只想到的是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对求女切腹不问缘由就把他定义为“骗子”,在需要1-2天时间时候,也不问明情况,逼人当场切腹,如果说到这一步还算情有可原,因为毕竟是求女自己提出来井伊家切腹的。
但是当在知道真相后,他们想到的不是悔过和补救,而是用杀戮来掩盖真相,以便维护自己高高在上,不容有失的武士道精英代表形象,甚至不惜撰改事实的真相以保全自己的名声。
而三位高高在上的介错人,在自己战败后,发髻被剥,按照武士道的精神,他们应该切腹自尽的,但却自己称病躲在了家里,试图想等头发长出来后再出来,这种虚伪与双标也是对武士道的一种背叛。
在我来看,小林正树并没有故意用黑化武士道的手法来批判武士道精神,而用三个性格鲜明、代表不同的武士道精神具体表现的人物(家族),来向大家展现武士道精神在不同人身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引发观众的自发性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社会新变革下,武士道精神是否还值得继续倡导。
03 唯美场景与批判基调的鲜明对比
这是一部黑白片,相比现代电影中的高端特效,色彩显得单调,但小林正树却在拍摄技法上用静景光影的丰富变化、精细的画面中运动安排、变化的布光等手法,在以房屋为主体的狭小空间拍出了故事的多样性。尤其是津云半次郎和介错人沢潟彦九郎的决斗战景时的旁边的竹林、决斗的草地,虽然没有颜色,却用风动的表述方式,让人看出了一种唯美的感觉。
1、整洁的院落却掩盖着血腥与虚伪
井伊家层层叠叠房屋,故事主场景的院落看上去都那么地整齐、对称、干净,让人不由感觉到一丝庄严,象征了武士道精神的庄重与令人向住,让人感觉到一种美。
然后在电影结尾时,津云半次郎与井伊家各武士的格斗和最终的死亡,让院子到处充满了血迹。当满地血迹被佣人打扫干净,连代表武士尊严的发髻都被人当垃圾一样扔了,一切又回归原状。
但这时,再看向院子,不再是一开始时候的庄严与肃穆了,而是一种被谎言、懦弱、自私、双标,甚至是恶心的感觉所取代,这种的对比就是一种对虚伪武士道精神的鲜明批判。
2、武士道精神寄托的庄严盔甲却同时也代表着早已腐朽的武士道精神
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井伊家祖上穿过的盔甲,这身盔甲是武士道盛行时候的遗物,也是他们家里武士道精神的一种实物化身,这身盔甲虽然有点破旧,但却代表着一种崇高精神象征、尊严及让后世谨遵武士道精神的含义。
然而到了电影的结尾,当津云半次郎抱着这身盔甲摔向地面,并且用这身盔甲上的武士刀切腹自尽的时候。这个武士道精神的化身上面沾满了鲜血,小林正树也用这种方式暗示了武士道精神已经不再崇高,反而沾满了杀戮和鲜血,也代表着武士道精神即将落幕。
更为讽刺的是,在半次郎切腹自尽后,井伊家逼迫装病的三个求女切腹的介错人切腹,并且把所有和津云半次郎博斗中死亡的人全部记为病死,写入书中,用谎言来粉饰太平,维护武士道的尊严,熟不知正是这些自诩为武士道传人的后人们的所做所为,真正让武士道蒙羞并没落的。
3、津云半次郎与沢潟彦九郎决斗,风景唯美,但却代表着半次郎内心对上层人物的武士道精神的否定
他们两个的决斗经过一片肃穆的墓碑、摇曳的竹林、狂风大作高山上成片的草地、阴云密布的天空,在黑白色调下有种灰暗的惊叹唯美,隐示了半次郎的内心世界是灰暗的。
在这样的场景里,半次郎坚毅的眼神、不顾一切、赌上生命的决斗已经预告了他的必胜。决斗中他的眼神和行动也凸显了他内心的转变,从对武士道精神的盲目崇拜,到对高高在上高级阶层大人物们武士道精神的质疑。
正因为这样的转变,才有让他有了去质问井伊家为什么不给求女一个解释的机会的决心,才有敢和这种高高在上的高门世家一决生死的勇气,只为为求女讨回一个公道,一个井伊家愿意承认错误的公道。
整部电影不管是整齐的院落、庄严的盔甲还是决斗的美丽风景,小林正树都在全片用这种表面的美与内心的恶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此来批判武士道精神的虚伪。
04 “道”本身是没错的,错的却是运用它的人们
1、坚守心中的道
这世界有时候“道”本身是没有错的,因为“道”本身都在呼吁人们积极向上、做个善良正直的人,就像武士道精神本意一样,虽然在我来看武士道精神中的切腹有点过于残忍。
然而在世间因为还有权利欲望的支配,为了私欲,往往有意无意地曲解了“道”原本的含义,把它变成谋私利的工具。
行走在世间的我们也许更应该学会维护自己心中那个正义的“道”,也许我们很渺小,但荧荧之光也可以汇成一道彩虹。
2、学会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在剧中,抛开武士道精神的批判主题,求女的死直接原因主要是在井伊家人眼里,所有来切腹的都是骗子与小人,根本不值得同情,所以一开始也这样认定了求女骗子的身份,不容辩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未知事情真相之前就开始根据自己所见及“以往经验”发表评论。重庆公交车女司机案,大家一看到公交车撞上的车是一名女司机在驾驶,因为是“女”司机,就认定她就是肇事者,网上开始漫骂、人肉,给这位女司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后面事实证明女司机是正确行驶,反而是受害者,大家才住口,但是曾经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无法弥补。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懂得学会收敛胡适先生所说的“正义的火气”,因为有时候这个火气可能会是错误的。
总结:
《切腹》我觉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小林正树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拍摄手法与故事构思技巧对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批判,小林正树作为反思战争的左派电影人,这部作品也是对日本某些鼓吹虚伪武士道精神的人莫大讽刺。
希望我们每一位人都能坚守心中正义的道,不扭曲,正直而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