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凭什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看看他们的画就明白了

凭什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看看他们的画就明白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凭什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看看他们的画就明白了

1949年9月30日,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通过决议,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我国自古以来最宏伟的纪念碑建筑,郑振铎、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都参与了设计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挺拔壮观。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作为纪念碑的主题,背面则雕刻有周恩来总理手书颜体碑文。

碑身下部台基的四面镶嵌精致的浮雕,循着历史时间顺序,重现时代场景的浮雕,从东至西分别为《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浮雕波澜壮阔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百年来革命的光辉历程,其体量的宏伟、精炼的构图和生动写实的造型,展现出无尽的艺术魅力。

浮雕在雕刻前,首先要进行画稿设计。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进行画稿创作的8位画家,分别是艾中信、李宗津、董希文、冯法祀、吴作人、王式廓、辛莽、彦涵。他们为什么能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我们看看他们的画作,就十分清楚了。

下面,我们按浮雕展现的历史顺序,分别介绍这几位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

浮雕《虎门销烟》画稿创作者:艾中信

艾中信是中国著名油画家,他1915年10月生于上海,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背煤》《通往乌鲁木齐》《红军过雪山》《雪中送炭》《崇文门外》《雪原放牧》等。

《通往乌鲁木齐》(油画) 《通往乌鲁木齐》(手机横屏观看) 《通往乌鲁木齐》,创作于1954年。这是艾中信到中国西部乌鞘岭兰新铁路工程队体验生活后,有感于五月大雪之后祁连山脉的奇伟雄峻和兰新铁路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创作的。画面采用宽银幕式构图,将远处由蓝天、白云、雪山和草地构成的壮丽风景与近景黄土地建设工地上的劳动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催人奋发的震撼力。

《红军过雪山》(油画) 《 红军过雪山 》(手机横屏观看) 《 红军过雪山 》,创作于1957年。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雪山与人物处理得简洁得当,颜色上形成的鲜明强烈对比,营造了一个史诗般的画面。

《夜渡黄河》(油画) 《夜渡黄河》(手机横屏观看) 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夜渡黄河》采用大场景的手法,描绘了这一历史瞬间。

浮雕《太平天国》画稿创作者:李宗津

李宗津出生于1916年,我国著名油画家。1946年,他得徐悲鸿赏识,聘为北平国立艺专讲师,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后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李宗津的代表作品有油画《东方红》《强渡泸定桥》《科学家与老农》《双喜》等。

油画《东方红》底稿 李宗津的油画《东方红》创作于1957年,这是创作底稿。(没有找到高清的油画原作,故选取了这张底稿图)

《强渡泸定桥》(油画) 《强渡泸定桥》(手机横屏观看) 1951年,李宗津创作的油画作品《强夺泸定桥》,表现了红军强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北海公园》(油画) 李宗津的《北海公园》画于1946年,徐悲鸿非常爱惜他的才艺,曾买下这幅《北海公园》长期挂在院长办公室。

浮雕《武昌起义》画稿创作者:董希文

董希文生于1914年,著名油画家,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1946年,他在兰州、苏州举办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代表作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千年的土地翻了身》等。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手机横屏观看) 《开国大典》油画创作于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

油画《红军过草地》 1954年,董希文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邀请,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历史画。董希文随八一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重走长征路,历时半年,沿途进行大量写生。次年他开始创作《红军过草地》,期间阅读大量历史文献,走访参加长征的老战士,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再现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景。

《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 百万雄师下江南 》创作于1959年,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在三年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盛况。董希文最初画过数张表现部队整装待发的构图稿,但最后决定改为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画面,他说:“这幅画必须采用火红的调子,以达到大快人心的目的。”

浮雕《五四运动》画稿创作者:冯法祀

冯法祀出生于1914年,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冯法祀代表作品有《刘胡兰就义》《雁荡山》 《捉虱子》 《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等。

《刘胡兰就义》(油画) 冯法祀历时三年,数易其稿,于1957年完成了巨幅革命历史油画《刘胡兰就义》。这幅巨制是五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与蒋兆和的力作《流民图》被中国美术馆人士称作馆藏“双璧”。

《控诉会》(油画) 1950年,冯法祀赴京郊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了大幅油画《控诉会》。这幅作品是新中国油画家在建国初期尝试创作主题性作品及大场面构图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油画) 冯法祀创作大幅油画《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时,北平还没有解放,这幅作品源自于冯法祀先生的真实经历。画中有一个穿着红毛衣的女性形象冲在前面,这是冯法祀夫人的形象。据参加过游行的,李天祥、侯一民先生回忆形容说:“冯先生的夫人在那里指挥唱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意气风发的,坚定的女性。”创作过程中,冯法祀先生还找来当时游行的同伴及学生来做模特,摆出游行时的动作,打着旗子,举着条幅。在当时白色恐怖氛围下,冯法祀依然不畏惧,就在家里坚持创作,他于1948年完成了这幅作品。

浮雕《五卅运动》画稿创作者:吴作人

吴作人出生于1908年,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得到徐悲鸿的指导。1930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赴欧洲留学,先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35年归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新中国成立,他先后任中央美院教授兼教务长、院长,中国美协主席。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

吴作人早年以素描、油画为主,晚年后专攻国画。他的作品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吴作人的作品较多,其油画《齐白石像》《三门峡》、中国画《牧驼图》等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齐白石像》(油画) 油画《齐白石像》创作于1954年。吴作人做了充分准备后,把93岁高龄的齐白石请到自己家里画素描稿。在绘画的过程中,白石老人打瞌睡时,右手三指一直聚拢而不松开,呈现握笔的习惯姿势。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

这幅画,齐白石老人端坐在红色沙发上,银髯鹤发,身着青黑色衣服和帽子,慈祥深邃的眼神,微动的嘴唇,右手姿势呈现握笔特征。画面清晰、典雅又大气磅礴。渲染出了大师的身份同时,也显示出了老人对艺术的坚韧追求。

《三门峡》(油画) 1956年,吴作人来到刚刚开始施工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工地,雄伟的景色和建设场景使他非常激动。他于是创作了一组以黄河为主题的组画,《三门峡》是其中之一。

《解放南京号外》(油画)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在已经解放了的北平,吴作人看到北京报纸上印发的“号外”,以及“号外”在当天发行的情景,他触景生情,不仅画了多幅速写,而且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油画《解放南京号外》。有趣的是,在画面的主体人群中,有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恰是画家的妻子萧淑芳的形象,这也体现出画家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期待。

浮雕《八一南昌起义》画稿创作者:王式廓

王式廓出生于1911年,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年秋入私立北平京华美术学院,1933年又到国立杭州艺专学习,1936年考入到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画了大量巨幅抗日宣传画。1938年到延安,在鲁艺学院美术系任教员兼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王式廓作为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画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如油画《参军》《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大型素描《血衣》等,其巨作《血衣》,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

《参军》 (油画) 油画《参军》,王式廓创作于1951年。

《改造二流子》(套色木刻) 《改造二流子》创作于1943年,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边区展开的大生产运动中,群众改造“二流子”的典型场景。画面中的二流子畏缩在一旁接受来自乡里乡亲们的批评和教育,而他的媳妇以一种不愿意面对而十分伤心的样子背朝观众依卧在碾盘上。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以及动感。每个人的神态与动作彰显了不同角色。画家还将劝解的人群的衣着与二流子一家的衣着进行了对比,旁边无论老少都是穿着暖和而厚实的新衣服,而一边的二流子一家人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烂衫,由此凸显了二流子一家生活的窘迫。

徐悲鸿曾称赞说,《改造二流子》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

素描《血衣》(局部) 王式廓的素描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几乎家喻户晓,在第四次全国文艺代表大会上,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血衣》,该创作原计划以油画形式完成,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

浮雕《抗日战争》画稿创作者:辛莽

辛莽,1916年生,1939年春进鲁艺美术系学习,同年5月任教。后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任教。1944年回延安在鲁艺美术系任研究员。1949年12月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北京市文艺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辛莽在革命历史画创作方面颇有成就。1950年他主持并执笔创作天安门城楼巨幅毛主席画像,获得成功。他曾赴朝鲜战地写生,留下宝贵的前线一手资料。

《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中著作》(油画) 辛莽1951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中著作》,被誉为时代的精品,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主席像》(油画) 这是辛莽1950年绘制的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这版画像一直悬挂到1952年。

素描《三颗子弹》 这是辛莽为文学作品《三颗子弹》创作的插图。

浮雕《胜利渡长江》画稿创作者:彦涵

彦涵出生于1916年,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1939年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赴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中,从事木刻艺术创作,并在晋东南鲁艺分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有《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狼牙山五壮士》(鲁迅《日光》)《生命卫士》《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诉苦》《长城》等。绘画作品多被俄、美、英、法、德、菲、意、瑞、朝、以、澳、日等国和国内一些著名美术馆、博物馆、高等美术学院以及收藏家收藏。

《狼牙山五壮士》(木刻) 1941年9月25日,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在狼牙山战斗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与日寇周旋,弹尽粮绝后宁死不屈,砸碎枪支后英勇跳崖。木刻连环画 《狼牙山五壮士》 ,彦涵创作于1944年。1945年,《狼牙山五壮士》经周恩来之手交给了美国朋友,并由美国《生活》杂志社以袖珍版出版,后被美军观察团又带到延安。据说,这本木刻连环画曾发给在远东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以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他们。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是彦涵于1944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用人梯的结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抗日革命根据地血肉般的军民关系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该作黑白的处理和构图使人感到有一团被压抑的火要从黑暗的地平线下冒出,这恰好成为中国人民当时的处境和他们必然要挺起胸膛走在大地上的象征。

《八路军东渡黄河》邮票 这是1957年,根据彦涵的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设计的邮票。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115师、120师于1937年9月从陕北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英勇地抗击日寇侵略者。《八路军东渡黄河》这幅画再现了八路军与黄土高原亲人告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