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逃港"事件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逃港"事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什么要逃港?这个问题,陈秉安曾经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式各样。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

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男全劳动力”一年要完成260个工作日;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 ... ,然后收为国有。

边防铁丝网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一份资料显示,当年全省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7.58亿斤,比1958年减产15.71%。

1960年仍然是一个减产之年,农民实际比常年少收了61.25亿斤粮食,这相当于他们8个月的口粮。

一个逃港者告诉陈秉安,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

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

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政 治上的迫 害,也是逃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196 6年“文 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 ... 。

1967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

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

陈秉安曾经采访过一个民兵队长,他逃港的原因,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台湾省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品和一件白背心。

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那个年代,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

这个知青把食品上交,但实在舍不得那件白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

几天后,他穿着白背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

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字样。

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打成了“美蒋特务”,受到严 酷的迫 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当地 ... 还曾想过这样一个办法。

在逃往香港的梧桐山上,有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