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暴力伤医≠医患关系≠医疗纠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1月25日,由卓信医学传媒集团出品,《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中国医院院长网》主办,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本届院长年会累计报名人数超过5500余人,共设立30余个分论坛,均创历届之最。
在11月26日上午题为“新生态,新冲突,新动力”的主论坛上,医政医管局郭燕红副局长发表了主题演讲,郭燕红副局长认为,当前,随着新媒体及网络的发达,愈来愈多的恶性伤医事件被放大,极大伤害了医护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及职业荣誉感,破坏了医患关系。
实际上,医患关系的总体形势依然向好,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尽职尽责,而广大患者也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信任和尊重依然是主流。
在2015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和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各类职业中,职业声望最高的是科学家,其次就是医生(46.8%)和教师(33.5)。
医生依然是一份最受社会尊重与羡慕的职业。
医患关系真如此不堪?
然而,从2015年至今,不断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令人担忧,医患关系不断接受着考验,医患之间的矛盾真的如舆论呈现一般不堪吗?
对此,郭燕红副局长强调,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杀医、伤医事件、辱医事件一定会引起轰动,而爱医、敬医的新闻报道往往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难以掀起波澜。
恶性事件更受关注是由于信息传播的特点所决定,而部分媒体对于伤医血案现场的详细描写进一步放大了恶性伤医事件的后果,造成医务人员的恐慌和悲观情绪。
以数据为例,2015年,我国门急诊共服务患者77亿人次,出院2亿人次,而恶性伤医生事件的发生几率实际上低于百万分之一,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从2013年到2014年,直至2015年,3年间医疗纠纷的数量实际上不断下降,但由于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以及恶性事件的爆炸性传播,令医务人员群体感觉伤医事件在不断发生。
针对当前医务人员反应强烈的暴力伤医事件,郭燕红副局长坦言,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快速的发展及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集中,不少极端事件也表明,许多恶性伤医事件实际上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层面的激烈反应,并不能反应医患关系的主流与真实情况。
她表示,当前,医院治安管理形势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往常见的偷盗、号贩子等一般问题,转变为职业医闹、恶性伤医、酗酒闹事等群体事件和严重刑事、治安案件。
在此形势下,医院的安全保卫管理、技术条件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滞后,亟待加强。
当前,不少大型三甲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超过1万,相当于一年365天均处于“春运”状态,对于医院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怎么办?
在不断完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医院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安保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以疏治堵,从源头开始防控。
对于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郭燕红副局长则认为,舆论应对医疗系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的主旋律需要大力宣传;
不断加强对公众的医学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于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实践性、风险性和未执行的不足。
而部分舆论对于涉医、伤医案件的立场暧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破窗效应”,极少数媒体甚至扭曲事实,恶意炒作,注重过程描述,进一步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引发他人效仿。
正常医疗秩序如何维持?
郭燕红局长表示,目前,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主要依靠“依托一个平台、抓好两个方面、完善法制、机制和德治”三大手段。
其中,“依托一个平台”主要是指依托“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快速反应;
而“两个方面”则是指一方面要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一方面要解决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妥善化解和处理问题;
“完善法制、机制和德治”则是指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结合。
而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妥善处理医疗纠纷,郭燕红副局长给出了3点建议和要求。
第一,努力提升医疗技术,保障质量安全,注重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解决“重技术,轻感受”;
“重客观,轻主观”;“重循证、轻叙事”;“重医疗、轻照护”等现象。
第二,加强疏导化解,妥善处理患者投诉,出现医疗纠纷时积极回应,与人民调解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确保人民调解早介入早化解,防止矛盾的扩大升级。
第三,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拓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运行机制,提高调解成功率和当事人满意度。
最后,郭燕红副局长也勉励各界医务工作人员,解决医患纠纷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必能不断改善就医环境,营造更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