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布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论语》中讲道"谁能出不由户"百姓以居为安,而门户是构成居的要素。一般而言,单扇为户,双扇即成门。"门"也即由户而构成。同理,城门就是城的门户,是通正气之穴,有息库之异。而这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城门,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被视为"天之大数",依周朝之制,都城开辟十二座城门,正与十二时辰之数相符。无形之中,城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门还是国家和政权的象征。例如北京城的天安门和前门之间的门,几经易朝,称呼也改了多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清朝时期,除正阳门外,其余八门均由八旗掌管:德胜门正黄旗,安定门镶黄旗,东直门正白旗,朝阳门镶白旗,西直门正红旗,阜成门镶红旗,崇文门正蓝旗,宣武门镶蓝旗。八旗分掌八门,意在使八旗互相牵制,避免藩镇割据的发生。
北京是个四四方方的城,四面设三座城门,每座城门皆有三个门沿,城中的干线道路呈东西或南北向经纬交叉状,城门之间由城墙相连,这又形成了一种城墙文化。城墙既是对外界的防备,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城墙将里内的君王和居民与外界分割开来,看似作茧自缚,其实我们不能忽略城门的作用。城门的对外开放,又将外界与里内联通了起来。这分割与联通的空间意义,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门不论大小,大至国门,小至家门,都有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门内的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门外的人获得了不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城门理应是高大雄伟的,上建有重楼,且宽阔通畅。千百年来,城门既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又可以管辖城内百姓。而那吱吱呀呀作响的城门在开开合合中,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替,记录了人世的悲观离合。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九重门"取最大数"九",正好与"九五之尊"相呼应,而在这里并非实指。各朝各代城门大小不一,数目也有多有少,并非完全统一。
北京城是由一道道城墙和一座座城门连接而成的,而门的作用似乎更为重要,没有门的城也就成了一座死城。细算起来,人们能够说得起来的实际上只有明清时代的北京城门了。也就是从正阳门算起,包括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在内的九座城门。另有七门,为嘉庆三十二年开始修建的外城城门,南端正中的永定门,左右两边的左、右安门,东西两侧的广渠门、广安门,东北、西北与内城连接的东便门、西便门。了解了以上各城门,对北京整体的城市布局也就知晓得差不多了。
上述"九门"、"七门"中惟独没有"天安门",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其地位更为重要。中国近代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现在的"天安门"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人,以致于每一个初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天安门游览一番,合个影留念。"天安门"居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正中位置,是"皇城"的正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天安门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尊严和国力的象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天安门是北京城门中的"门中之门",即使是在封建时代,也是其他城门无可比拟的。若逢皇帝要颁布诏书,你会看到诏书由"云盘"托着,奉送到天安门城楼,待宣诏官宣读时,满朝文武百官洗耳聆听。宣诏完毕,木雕的金凤衔着诏书,从城楼上放下,由礼部誉写,以示天下。
现在你去北京城走走,不难发现,很多中心区域的主街道,都以"XX门大街"命名。例如,东直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崇文门东大街、朝阳门内大街等等。这些城门的实体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却留在了人们的口头上,甚至是心里。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意味着明清的北京城门与元大都的城门关系非比寻常。元大都有十一座城门。正南面共有三座城门,中间的叫"丽正门",左边的叫"文明门",右边的叫"顺承门"。北面有两个门,靠东边的叫"安贞门",靠西边的叫"健德门"。东面有三个门,正中的叫"崇仁门",左边的叫"光熙门",右边的叫"齐化门"。西面也有三个门,正中的叫"和义门",南边的叫"平则门",北边的"肃清门"。北京城进行改建时,舍去了"光熙门"和"肃清门",北京城仅留下九个城门。与此同时,正北两个城门改名为"安定门"和"德胜门"。其余七门沿用旧称。
明英宗正统元年,北京城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加固工程。此次修建过程中,许多城门改换了名称。南面正中的"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左边的"文明门"改为"崇文门",右边的"顺承门"改称"宣武门"。北面的仍叫"安定门"和"德胜门"。东面的"崇仁门"改为"东直门","齐化门"改为"朝阳门"。西面的"和义门"改称"西直门","平则门"改为"阜成门"。
到了清朝,北京城被全盘继承了下来,城门的名称也原封不动地沿用下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城门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下面我们就以北京最主要的城门--正阳门为例加以说明。正阳门由一个巨大的瓮城,南面的箭楼和北面的城楼构成,其内留有空城。瓮城四面各开有一门,城楼、箭楼也各开一门,左右门于民国以后才开辟,北门则开在城楼之下。城墙将瓮城两边连接起来,护城河位于箭楼的前面,通过石桥与外界相连。箭楼与城楼之间的道路是皇帝进出的专用通道,东西两侧的瓮城门供其他人出入。瓮城内建有观音庙和关帝庙两府小庙。庙内竖有一支旗帜,琉黄瓦顶,灰墙,院内树木参差。
正阳门的建制要高于其他各门。门楼高42米,楼身宽度可达30米,深为16米,高为27米。其余城门形状大体相当,都是双重城楼,三檐两层,每层都有围廊,经马道可以登上城台。这里的马道既可以由此上城墙顶,也可以供马车运输炮弹炸药。箭楼是一座砖构建筑,形似城堡,有两层屋四层箭窗。东西便门是呈长方形的城门楼,其城洞呈方形,顶部由几块厚重的木板搭建在两侧砖墙的横梁上构成。也有平顶的城门洞,没有门栓,可以自由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