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孔孟论学习原文

孔孟论学习原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孔孟论学习原文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9)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1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8.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9.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

1: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2: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5: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6: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7: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8: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9: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10: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11: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12: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9.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1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

1: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2: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5: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6:只是知道知识的人比不上善于学习知识的人,善于学习知识的人比不上乐于学习知识的人 7: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8: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9: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10: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11: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12: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13: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