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祓禊谣>>现代文解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歌曲——《祓禊谣》歌词释读 曲名《祓禊谣》三字,蕴含浓郁文化气息和厚重历史意蕴。唐人的乐府中就有《祓禊曲》:词曰“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祓(读音:fú)是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读音:xì)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祓禊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中最重要的一种习俗,而上巳节则是一个流逝已久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饮酒,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即祓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相约春游踏青,上巳节也因此有古代情人节之称。祓禊二字是全曲中心所在。 全曲共108个字,分为三阙。上阙:“祓禊祓禊,杨柳依依,沐之灞水,风乎东隅。坐看终南紫云起,咏而归,情自怡。”杨柳依依,典出《诗经》。《诗经·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点明春日。风和日丽,春柳萌发,千枝万条,犹如玉妆。沐之灞水,风乎东隅。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孔子和其弟子的一段往事。《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坐看终南紫云起,典出王维《终南别业 》,其诗曰:“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而在这曲中呈现给我们的是:灞水之滨、灞柳之荫、苍苍长者手执沾上灞水的杨柳条,轻轻地让水滴从年轻人的额头上滑落,为年轻人的未来祈福祝愿,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然后众人席地列坐于长者两则谈经论道,悠然地看着远处的终南山,云卷云舒,感悟人生。这是一件多么和睦的一个场景啊。 中阙:“祓禊祓禊,流觞水曲,惠风和畅,把酒索句,走笔龙蛇醉烟絮,咏而归,乐而居。”流觞水曲,惠风和畅典皆出王羲之《兰亭集序》,其文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分别点名空间在水滨、时间在春日、人事为饮酒赋诗。走笔龙蛇典出·李白《草书歌行》,其诗曰:“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形容书法健劲流畅。这阕呈现给我们的是:暮春三月,文人雅士列坐于水滨,手握酒杯畅饮而歌,然后一挥而就、笔走龙蛇之后,身旁的白纸上留下惊艳的诗句,空中飞絮如雪。美景、美酒、佳句、佳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令人迷醉。 下阙:“祓禊祓禊,霓裳羽衣,春城飞花,踏歌青堤,长安水边多佳丽,咏而归,长相忆。”霓裳羽衣,唐代白居易著有《霓游孝裳羽衣舞歌》,描绘了唐玄宗时期一种优美的舞蹈,在跳舞时舞者皆着轻纱和羽毛制成的华丽服装。在此指女士衣装之华美绮丽。春城飞花,出自唐人韩翃。其《寒食》诗中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此曲中指长安柳絮满城飘飞。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春和,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长安水边多佳丽,由杜甫《丽人行》中诗句转化而来,其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呈现给我们的是:柳絮纷飞的青青灞水河堤之上,身着美丽衣裳的年轻少女们,舞动着曼妙的身姿、荡漾着婉转的歌喉。 最后三字“长相忆”,扒磨盯点明长安。李白有《长相思》一诗: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个人认为这是一首词曲俱美的好作品,充分体现了世园会的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通过典雅的词句、灵动的旋律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画意的优美意境。全曲一唱三叹,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