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古代科举考试的春闱是指

古代科举考试的春闱是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古代科举考试的春闱是指会试。

1、春闱的意思。

春闱一般指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春闱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农历二月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

古代科举考试的春闱是指

2、参与人员。

春闱每三年举行一次。春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春闱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3、考试制度。

春闱一共考三场,每场考三日。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春闱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春闱后另行复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春闱是指

科举制度介宏清橡绍:

1、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2、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3、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蔽旁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正埋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