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评 | 松下S1H、S1深入对比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松下S1H已发布一段时间。在之前,影像狗也发布了各种深度测试和解读。不过,即使国内第1台S1H是我们拿到并制作了发布会讲演稿,但一直没发布全面、深刻的测试文章。这主要是我们还想进一步深入的使用,并在CMG视频大赛巡展中听取各方意见,最后提供给我们的读者最权威的测试文章(其实就是偷懒没写)。
现在来说S1H,就不得不将其与同门的S1进行一些对比。事实上,该机也是在S1(S1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操控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由于自己独特的定位,以前晚发布等原因,在部分细节上自成一派,颇有意思。在正面,两者最大的不同,是S1H将S1的静音选择钮改成了视频录制钮。
在侧面,S1H增加了排风散热孔,而且因为结构的变化,也更厚实一些。
它们的接口差别不大,事实上S1在进行固件升级后,大多视频拍摄性能直追S1H,所以良好的扩展能力是为必要。
两者的翻转屏设计不同。S1H终于找回了GH5和G9上的设计,翻转花样更多,同时也能如S1一样竖翻。
在背面,初看两者没啥区别(除了翻转屏和散热孔),S1H也就是增厚增肥了一些,左后部分略显“臃肿”。
从右侧可以看出,两者虽然手柄厚道相同,但S1H的左后方要厚出一大截,这是主动散热系统和翻转屏。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存储卡槽是不一样的,S1为XQD和SD卡设计,S1H为双SD卡设计,显然,在答应索尼第一代全幅使用XQD等条件后,S1H作为“第二代产品”回归了自然。相信尼康全画幅以后也会采用双卡槽等设计。
由于机身屏幕的右下方也有散热孔,所以当手持S1H时,我们会时不时感受到有风轻拂过右手拇指附近,目前使用,风力很弱,而且温度不高,但不知道夏天会不会“爽到你”。
从顶部看,S1H的开机键随了G9,视频拍摄钮更大更红,另外肩屏更为宽大了。
在肩屏的信息显示方面,S1H因为屏幕更大,所以显示的信息更全面一些。字体和排列也更好看一点。
底部最能看出两者厚道的不同。S1H确实有点“后背版S1”的感觉。
S1H有目前设计最复杂的翻转屏,不但能如GH5等机型一般侧翻旋转,而且可以如S1和富士X-T3等机型一样竖翻,方便用户竖拍。其竖拍释放钮在机身底部左侧。
在目前的全画幅数码相机里,松下S1系列的取景器是最精细的之一。使用该取景器观察,不但放大倍率高,细节毕现,而且色彩还原度好,非常“耐看”。直接感官接近于使用单反光学取景器,手动对焦非常方便。
S1H使用了与S1及S1R同样的电池。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觉得该机耗电量不算夸张,一天两块电池,应该可以应付日常拍摄。
在图片的画质方面,S1和S1H没有本质的不同。拍摄RAW文件正常情况都在34MB左右。由于感光芯片差异不大(也就是做了点视频优化),我们可以认为在图片拍摄方面,RAW解出后可获得同等画质文件。
两款产品的JPEG文件大小也基本相同。不过可能针对目标人群有所不同,所以两者的成像风格略有不同。具体来说,在设置相同的情况下(标准色彩、日光白平衡、ISO 100),S1H拍摄的画面略微偏冷,而S1拍摄的画面为暖调子。
我们使用自动ISO拍摄,两者选择的曝光参数相同,画面的层次等也没啥区别,只是S1H依然偏冷调,S1偏暖。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两者直出JPEG的不同风格。
由于我们此前对S1和S1R多有测试(单评及横评都有),在此就不再重复测试。只对S1H的图片画质进行详细解读。
从拍摄的测试画面截图来看,S1H继承了松下全画幅相机的高画质(毕竟从M4/3过来,算法上还是有一套的)。本身的双ISO又为其添砖加瓦。
我们可以发现,在ISO 3200左右,该机依然保持着非常优秀的噪点控制,而且细节丰富,没有出现涂抹。在ISO 6400时,画面噪点控制依然出色,只是细节稍有损失。而在ISO 12800时,暗部噪点增加,细节损失略多,但整体画面依然比较干净。这表现,真是有点惊人。可见双ISO确实功力不俗啊!
以下是S1H的色彩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该机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不但LOG和709等选项俱全,而且还有两种电影模式(S1也有提供),对于那些懒得后期的朋友非常实用(比如狗哥)。当然,其另外的各种色彩模式,也特点分明,值得大家平时多加尝试。
在白平衡方面,S1H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择(以下不包括闪灯白平衡和4种白色捕捉设置、4种色温设定),我们在复杂光环境下,也可方便的预设并保持各种白平衡,为下次的拍摄提供便捷。
如前所述,S1H继承了松下的色彩传统,比真实色彩略微艳丽而不媚俗,拍摄的画面非常“养眼”,但直出JPEG相对其他产品略微偏冷。
你必须承认,S1H也是一台优秀的照相机,可以在任何其他微单可以拍摄的环境中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所以无论你是摄影师还是视频工作者,一机多用,性能强大,确实为我们省却了很多烦恼。
虽然在摄影上两者相差不大,但作为一台专门的摄影机,和S1相比,S1H拥有更为专业的视频功能。比如5.9K的拍摄能力(其实理论上S1也能实现,不知道未来是否会升级固件),双ISO和时间码等功能。在机身设计上,主动散热系统和更好的翻转屏,以及更有性价比的双SD卡槽。
在视频性能测试上,我们已经厌倦了把S1H拿来与一众微单对比。于是,我们选了两个强者。松下自己的双ISO及工业传感器神机GH5S,和价格更贵的索尼FS7!大家猜猜结果如何?
这里需要提一句,虽然我们的曝光参数等设置相同,但因为每台机器的特性,以及所用摄影镜头实际光孔的不同,三台机器拍摄出来的色彩倾向和曝光倾向无法完全统一。
从对比来看,在感光度方面,低感区S1H与GH5S相差不大,在ISO 3200时虽然GH5S也有双ISO,但画面细节上的保留还是不如S1H。而到了ISO 6400,其底小的缺陷进一步显现出来,细节进一步损失,和S1H差距更为加大。在ISO 12800时,两者的对比已经是天上地下了!
在和FS7对比中,因为FS7的起跳ISO的不同,所以前几档两者有参数上的差距,但在ISO 25600时,我们可以发现,S1H拍摄的画面竟是依然干净,而FS7的画面虽然噪点不多,但涂抹感强烈,细节损失严重。而在ISO 51200,FS7的噪点已经在色板上跳动,而S1H干净的画面细节保持良好!
在果冻效应测试上。底小的GH5S和FS7理应占有更大优势,尤其是FS7,完全视频化的处理器,会让其“术有专攻”,果冻控制肯定不俗。
从实际拍摄来看,GH5S和FS7基本在同一水准,而S1H稍弱,有相对明显的拖尾现象。
在宽容度方面,S1H无论是在曝光不足还是曝光过度回拉后,表现都远好过FS7和GH5S。毕竟人家14档宽容度摆在这的!
总的来说,S1H胜过自家GH5S没有啥疑问。但当它干翻了更贵更高级的摄影机时,我们就要认真考虑未来视频机的发展方向了!
我们去古镇拍摄是一个意外,在这次拍摄中,我们遭遇了停电停水和暴雨等各种状况,所以拍摄时间只有5小时左右,素材量不多,但在恶劣的环境下,S1H表现优秀,不但有一定的防水滴能力,而且电量比我们想象的更持久。这也表示S1H继承了S1系列良好的防护性能和拍摄操控性。
在拍摄中,我们深深感到了6K视频的实用性,其大约2000万像素,可以让我们在后期通过视频截图,获得可以印刷的高画质图像,这在4K时代还是相对艰难的。
另外其优异的性能真的救了我们,在黑灯瞎火的古镇,阴雨中完全依靠自然光拍摄,对其高感和宽容度的要求很高。从拍摄的素材来看,其暗部细节非常丰富,色彩还原很棒。虽然亮部稍弱,比较灰,但整体影响不大。
同时如我们前边所说,现在终于可以一台机器做多件事了,图片拍摄、延时拍摄、视频拍摄,方便又高效,丰富的镜头群让我们也异常灵活(L卡口已经有近30支镜头,该机还可通过适马MC-21转接佳能EF口,以及PL口电影镜头)。这和我们上次带S1去藏南,在恶劣环境中的摸爬滚打几近相同,又更为欣喜!
S1H虽然有散热口,但散热口的设计在侧面,加上机身的遮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雨水的侵蚀,所以在雨中也还好用。如果沙尘和暴雨环境,大家可以用黑胶布等贴住散热口,估计就可放心使用了。
关于S1和S1H,在长时间使用后,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你需要一台轻便又性能强大的全画幅专业摄影机(而且它还可以拍照和拍摄延时),3万左右的S1H是你的上佳之选。它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时拍摄,5.9K视频录制,以及双ISO等各种专业功能。虽说自动对焦性能不如某些微单,但要和摄影机比的话,却又强劲不少,简直就是台万能神器。而如果你需要经常进出恶劣环境,不是经常使用ISO 3200以上的高感,暂无6K拍摄需求,那么便宜一半的S1非常值得考虑。毕竟,这款产品的实际到手价和索尼α 7III齐平,但视频等性能却达到了S1H约90%水准。绝对是松下的良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