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全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全文(18页珍藏版)》请在飞外网上搜索。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 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 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既是有效缓解 能源和环境压力, 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也 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 的战略举措。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2
2、-2020 年。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 综合工况燃料 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标准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 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 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 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减少 汽车燃料消耗量, 缓解燃油供求矛盾, 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 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通 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 的财税政策等措施, 先进内燃机、 高效变速器、 轻量化材料、 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普通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
3、和产品得到大 力推广, 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 天然气等替代燃料 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 模。新能源汽车经过近 10 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 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 电池、 电机、 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 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 但与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尚未完全掌 握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燃料经济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 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 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 世界
4、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 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 能技术, 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技术研 发和产业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 方向,未来 10 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 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预计在未来 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必须抓住机遇、 抓紧部署, 加 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
5、业放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国情, 依托产 业基础,按照市场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 要求,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营造良好发 展环境, 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推 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 基本原则。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 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 业, 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以 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加强创新发展
6、, 把技 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 动力,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标准和品牌。 充 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探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在产业培育期, 积极 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 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 鼓励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 引导市场消费。 进入产业成 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 源的基础作用,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 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 以整车为龙头, 培育 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
7、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 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为重点, 同时做 好市场营销、 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 形成完备的产业 配套体系。( 三 ) 发展目标。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 消费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 2015 年,纯电 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 50 万辆;到 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 万辆,燃料电池汽车、 车用氢能 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 2015 年,节能型乘用车新 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6.9 升 /百公里以下。到 2020 年,节 能型
8、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5.0 升/百公里以下,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商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 水平。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 汽车电子、 轻量化材料和普通混合动力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 技术,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企业。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 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 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 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建立起
9、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 车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 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 理规范体系。三、主要任务( 一 )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 业的中心环节, 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 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提升 产业核心竞争力。1、加大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 积极推进节能汽车集成创新和引 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 汽油机缸内 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汽
10、车 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制六档及以 上机械变速器、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商用车自动控制机 械变速器以及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 突 破低阻零部件、 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 大幅提高 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 技术研发。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技术研究。2、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动力 电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 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 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 组合系统, 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 组合件的标准化和 系列化, 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 隔膜、
11、 电解质等关键材 料及其生产、 控制与检测等装备; 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 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 料、 新体系以及新结构、 新工艺等研究,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 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研发, 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 电动空调、 电动 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 开展燃料电池电堆、 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 把握世界新能源汽 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到 2015 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在 纯电驱动模式下行驶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00 公里 /小时,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
12、别不低于 150 公里和 50 公里;动力电池 模块比能量达到 150 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 2 元/瓦时, 循环寿命稳定达到 2000 次或 10 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 度达到 2.5 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 200 元/千瓦以下。到 2020 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 300 瓦时 /公斤以上,成 本降至 1.5 元 /瓦时以下。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重点开展纯电 动乘用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混合动力商用车、 燃料 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13、 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 台、 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现 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 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 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工程化平台, 发展一批企业主导、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 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 运用、 保护和管理, 构建全产业链的 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 )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 发展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应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基础进行布局,加强规划引导, 以提高发展效率。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主要依托现有汽车
14、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现 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 设。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积极推进动力电 池规模化生产,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 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 2-3 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 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 并在正负极、 隔膜、 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 2-3 家骨干生产企业。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 鼓励有关社会主体 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 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 在驱动电机
15、、 高 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 2-3 家骨干企业, 支持发展整车企 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 )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取标准约束、 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 期, 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 加快 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1、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2011 年底前出台汽车燃料 消耗量管理办法, 2012 年开始实施分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 值标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 2016 到 2020 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建立基于车 型燃料消耗
16、量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奖罚机制。 实施重型 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 制度。2、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 在有关城市扩大公 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 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 汽车补贴试点, 在试点示范工作中重点开展产品性能验证及 生产使用、 售后服务、 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探索具有 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 协调发展充电设施, 形成试点 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 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 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 继续开展燃料电 池汽车运行示范, 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带 动氢的制备、储
17、运和加注技术发展。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 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 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 、生物 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探索其他替代燃 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 )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 要 科学规划, 加强技术开发, 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积极 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总体发展规划, 支持各类技术发展,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进程积极推进充
18、电设施建设。 在产业发展初期, 重点在试点 城市建设充电设施。 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 标准化 施工建设、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 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 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 科学确定建设规 模和选址分布, 适度超前建设, 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 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 通过总结试点经验, 确定符合区 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 计、建设、 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 研究开发充电设 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 研究和应用, 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能 量和信
19、息实现双向互动的机制。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 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 况, 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 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 鼓 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 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五 )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 用和回收管理体系, 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 引 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鼓励发展 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 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 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
20、 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 加强监 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 严防重金属污染。四、保障措施( 一 ) 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 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 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 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 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认证要求。 根 据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 加快研究制定新 能源汽车以及充电、 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 积极参与 制定国际标准, 提升在汽车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2012 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标准体系。( 二
21、)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 业发展。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统筹技术开 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构建产学研用相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实施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 车的政策, 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 私人购 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 实行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 奖惩政策,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予 以奖励,对未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企业实施惩 罚性收费。 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 重点 用于建设充电设施、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22、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产品列入有关政府采购清单, 享受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 政策,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三 )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研究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 经 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 零部件企业, 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 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 四 )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产 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
23、和社会资 飞外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 促进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管理规范、 支持创新的原则, 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符合条 件的可按照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 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五 )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 业服务、 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 保 险、租赁、物流、 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
24、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 全检测服务平台, 实施区别于整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驱动系 统售后服务政策。 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 充电费 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 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六 )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 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人才。 加强电化学、 新材料、 汽车电 子、车辆工程、 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 培育技术研究、 产品开发、 经营管理、 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 实施高 端人才引进工程, 鼓励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 秀
25、人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七 ) 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 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 在境 外设立研发机构、 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 完 善出口信贷、 保险灯政策, 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 技术和服 务出口。 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 境外收购等方式培 育国际化品牌。 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加强 技术标准、 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 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五、规划实施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 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 制,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形成合 力,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各有关部门要高 度重视,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 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现规划 目标。有关地区要按照 规划 确定的目标、 任务和政策措施, 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方案, 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确保 取得实效。 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 题要及时报送有关部门。18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ntr什么意思?ntr是一个网络词汇,简单来说就是最近被别人戴绿帽了,有部分地方也将ntr称为牛头人。)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飞外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