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之”的意思是代词,代指孔文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原文出自于战国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扩展资料:
之字的其他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句:清 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2、表示第一人称,我。
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战国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句:战国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7、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白话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