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循证医学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带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广东省卫生厅主管,由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曾将循循证医学 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最近,Sackett教授本人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义,使之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尔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编辑本段核心思想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系统性评价(systematicreview)或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 l.将最佳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这三大要素循证医学 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和收集最佳临床证据旨在得到更敏感和更可靠的诊断方法,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结果。掌握熟练的临床经验旨在能够识别和采用那些最好的证据,能够迅速对患者状况作出准确和恰当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求根据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对治疗方法的期望程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并真诚地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只有将这三大要素密切结合,临床医师和患者才能在医疗上取得共识,相互理解,互相信任,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重视确凿的临床证据这是和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传统医学主要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遵从上级或高年资医师的意见,参考来自教科书和医学刊物的资料等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显然,传统医学处理患者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个人或他人的实践经验。主要区别 传统医学并非不重视证据,更不是反对寻找证据。实际上传统医学十分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善于寻找证据,善于分析证据和善于根据这些证据解决临床实循证医学 际问题。但传统医学强调的证据和循证医学所依据的证据并非一回事。在传统医学的模式下医师详细询问病史、系统作体检,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力求从中找到有用的证据——阳性发现;医师试验性地应用治疗药物,观察病情的变化,药物的各种反应,从而获取评价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的证据。利用这些证据,临床医师可以评估自己的处理是否恰当。如果效果不理想,则不断修正自己的处理方案。在实践中临床医师从正反两方面的经历中逐渐积累起临床经验,掌握了临床处理各种状况的方法和能力。这种实践仍然应该受到鼓励,这种个人的经验仍然值得重视,但此种实践存在局限性,不可能满足现在的临床活动的需求,因为它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临床活动,容易造成偏差,以偏概全。一些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不为临床医师所了解而得不到应用;一些无效或有害的治疗方法,由于长期应用已成习惯,或从理论上、动物实验结果推断可能有效而继续被采用。例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仍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中用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因为在理论上该药扩张动脉和静脉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心脏的循证医学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也证实,此种作用的确可以产生有益的短期效应。但长期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会增加病死率,不宜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理论上可能有效或动物实验中提示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不必定也会在临床上产生有益的治疗效果。同样是上面提到的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但理论上是恰当的,因为此类药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的灌注状态,对缺血或损伤的心肌有益;而且动物实验中也证实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的状况可获改善,甚至可减少死亡率。但在临床试验中已充分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这类药物反而增加病死率。因此,一种治疗方法的实际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仅仅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临床经验和证据,是不够的。临床证据 循证医学所要求的临床证据有3个主要来源:
①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②系统性评循证医学价;
③荟萃分析.或称为汇总分析。循证医学提供的多种证据,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并非都是相同的,因而需要对这些证据作评价积分级。Howden等将证据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和Ⅱ级为最佳证据,均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对这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所作的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这类证据可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也是借以作出临床决策的可靠依据。本书中采用Yusuf等在《循证心脏病学》一书中的分级方法并作改良。其中列为A级的证据大致和上述I级和Ⅱ级证据相当,属于最佳证据。现将这一分级方法说明如下。A级按照证据的来源和临床价值又有以下类型。
(1)证据来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或来自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作为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所包含的资料,至少应相当于一项设计良好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2)证据来自至少一项“全或无”的高质量队列研究。在这一研究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全”部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采用新的治疗方法则一些患者存活或治疗有效,例如应用抗生素治疗结核病、脑膜炎,或应用除颤复律方法治疗心室颤动。或者在这一研究中用常规方法,许多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采用新的治疗方法,“无”一例死亡或治疗失败,例如应用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
(3)证据来自至少一项中等大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或者来自对一些小样本试验(汇集的病例数应达到中等数量)所作的荟萃分析。
(4)证据来自至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
(1)证据来自至循证医学少一项高质量的非随机性队列研究。这一队列须接受和未接受新的治疗方法。
(2)证据来自至少一项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
(3)证据来自至少——项高质量的病例系列报告。C级主要来自专家的意见。有时,证据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上述分类。例如,并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病死率。但却已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心肌梗死后应用β受体阻滞剂,病死率显著降低,,在此情况下,理所当然地会建议心绞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期望心肌梗死患者获得的有益疗效可以外推至心绞痛患者。此种情况可列为A/C级。3.以满意终点作为评价治疗方法的目标经验医学指导下的临床研究多以不满意终点为主要观察终点,如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以用药前后患者血压的改变为标准;评价降脂药物的效果,其标准为用药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等。也包括观察治疗方法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等。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为例,如用药后患者原来的室性早搏数量显著减少,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就可认为该药有效;如副作用少,漏服率低,肝肾功能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就可认为该药是安全的。至于这一药物长期应用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则并不在考虑之列。循证医学以病死率或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损害并发症发生率等影响预后的指标作为观察的主要终点,评价药物对长期预后的影响。这些指标有总死亡率、重大事件(脑卒中、猝死、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有效寿命、生活质量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如成本—效益比等。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恩卡尼和莫雷西嗪在预初试验(CAPT试验)中表现了良好的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和极佳的顺从性。但CAST试验却证实,可显著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和死亡危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3天以内)应用原有争议,但经ISIS—4、GISSI—3、CCS—1等大型临循证医学床试验的评估,得出了十分肯定的结果,现在该药已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早期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列入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指南之中。4.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和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1)样本量大经验医学指导下的临床研究,一般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单位实施,人选的病例数也很有限,少至几十例,多则数百例。循证医学模式下的临床研究,主要为大型临床试验,其基本特点见表1—2。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死亡率是一个计数指标,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所需的观察时间较长。一种治疗方法对慢性病死亡率的影响只是“适度”,即有效率仅10%~25%,这就必须严格控制各种研究偏倚,减少随机误差;必须采用严格规范的随机对照设计,尽可能消除系统偏倚。要有效减少和控制随机误差,增加样本量,采用大样本,进行大型临床试验是惟一可行的方法。否则研究结果难以精确,极易导致假阴性。假定一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入选200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正常病死率为10%,治疗的理论疗效为20%。在随机误差为0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数分别为80例和100例,即死亡率降低20%。但作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1)。须知这是一项多达2000例的研究,结果尚且如此,一般的临床研究要达到这一程度几乎是不可能。据陈铮鸣等资料,至1985年p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共2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