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踝关节置换技术再上新高!踝关节肿痛未愈,专家保住了她的踝关节

踝关节置换技术再上新高!踝关节肿痛未愈,专家保住了她的踝关节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踝关节置换技术再上新高!踝关节肿痛未愈,专家保住了她的踝关节

2020年6月16日,一台“特别”的骨外科手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这是国内首例Infinity(最新一代踝关节置换术用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手术,负责手术的是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足踝外科主任宋卫东教授团队。

手术圆满成功后,本来深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困扰的患者曾阿姨正在顺利恢复,并将于近期出院。

据宋教授团队介绍,此次手术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国内对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术后三天,曾阿姨疼痛明显改善,宋卫东教授查房并指导曾阿姨下床活动

踝关节肿痛久未愈,传统手术隐患多

53岁的曾阿姨因为右踝关节疼痛问题反复求医,三年来疼痛持续加重。

来到孙逸仙纪念医院求医前,曾阿姨已开始出现行走不便、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反复的疼痛困扰让她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得知曾阿姨的病情后,接诊团队第一时间为曾阿姨安排了检查,并诊断为重度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据宋卫东教授介绍,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功能退变而导致的慢性退化疾病,在临床上常见于有踝关节创伤病史或风湿免疫病史的中老年群体。

该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踝关节疼痛和关节僵硬,部分患者出现关节肿胀和积液,病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对于像曾阿姨这样病变较严重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来说,关节融合术或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TAR)是治疗的常见方案。

宋卫东教授透露,虽然踝关节融合术能解决患者的关节疼痛问题,但创伤较大,患者康复时间较长,且丧失了踝关节的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团队认为这对于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曾阿姨并不适用。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是治疗踝关节炎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法之一,可以更好保留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但传统的手术材料也可能造成各种后续的问题。

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手术,成为了治疗团队关注的重要问题。

踝关节融合术后踝关节无法活动,功能较差,无法满足正常日常生活所需

为保踝关节功能,专家团队想“妙招”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发展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手术材料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假体的发展。“我国使用的踝关节假体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目前基本使用的是第三代的踝关节假体,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后来我们团队把目光转到了今年年初在国内上市的第四代假体。”

宋卫东教授介绍道,相比于前面几代假体,第四代的假体具有的特殊优势为治疗团队打开了思路:“运用这种假体实施手术,胫关节截骨量少,可尽量保留患者的骨质,对原本的骨质破坏少,假体寿命更长,功能更好,患者康复更快。”

当然,对于施术者而言,材料的更新换代意味着对手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更高。

据了解,施术难度主要体现在对手术医生的技术及经验要求较高,手术要求的精确度较高。

此次为曾阿姨接诊的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团队成立于1951年,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和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而主要负责手术的宋卫东教授团队深耕于足踝外科,擅长足踝疾病的诊治,在应用微创技术包括关节镜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

据介绍,目前宋卫东教授团队手术量每年达500余台,在省内位居前列水平,当中不乏踝关节置换患者,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宋卫东教授团队在手术中

专家团队巧施术,新材料成为更优选

确认了治疗方案后,治疗团队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国内第一例Infinity假体置换。

宋卫东教授透露,患者术中及术后复查提示踝关节假体、力线良好,大小合适,胫距关节假体配合良好。

在术后第三天,曾阿姨已经能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下地活动,术后14天拆线后即可康复出院。

团队成员介绍,这一假体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大规模使用,医生与患者的术后反馈满意度较高。相比起第三代假体,第四代假体的置换价格没有明显的提升。

对于患有类风湿、创伤、痛风、软骨退变等等导致的重度骨性关节炎等踝关节置换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后,即可进行Infinity踝关节置换手术。

对于这类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新的手术材料将为其治疗提供更优的选择。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足踝外科主任 宋卫东教授

(通讯员:张阳 黄睿 刘文宙)

专家简介

宋卫东,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位骨科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足踝外科主任。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广东省关节外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关节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人体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辑,《现代骨科临床与研究》编委,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国际会员(AOFAS),并获美国AOFAS Traveling Fellowship奖学金。

先后在湖南衡阳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培训并获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学历;

曾分别在香港大学、美国哥伦布足踝外科中心、Steadmann运动医学中心、哈佛大学BWH(Brighan and Women’s Hospital)骨科学习。

熟悉足踝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在足踝运动损伤(慢性踝关节不稳、距骨软骨损伤)微创治疗,足踝部畸形(包括拇外翻、平足、马蹄足、下肢不等长等)矫形及踝关节关节炎保关节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对少见足踝疾病(足痛、足肿及步态异常等)有较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手段,熟悉足踝外科的最新技术及治疗进展,擅长应用关节镜及各种微创技术,在美国曾专门培训过踝关节置换技术。

国内首创应用带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位治疗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开展华南地区首例平足症微创矫形手术(EOTTS),均获良好疗效。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足踝外科学》,《足踝外科手术学》,《骨科学》(研究生教材)及审校《坎贝尔骨科手术学》足踝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