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研究

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研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研究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看作是内家拳功法的秘诀。

内功心法的练习是练习太极拳内功的关键点。

对于练习内家拳来说,想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内功心法是十分的重要。

只有先掌握了心法才能达到内功上的提升。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听起来虽有奥秘,但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神秘。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

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中的门派虽然多,但是拥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

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

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

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太极拳讲究的是柔,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柔才能达到神而明之的状态。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功夫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松沉,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但是根据情况,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直接将劲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变,内劲的方向却变了。

松静,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静”在另章阐述),有静才有反向的动,因此叫复命归根,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才能做到空,进而达到化的阶段。

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要达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气势大了,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

在气势十足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

讲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三、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

从头顶到脚下,从两肩到两胯,“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松不开,就谈不上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穿,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从而做到节节贯通。

节节松开,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下垂,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

拳论中也提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竖项,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注意尾间下垂时,上面又丢了。

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放松不了,学者需要克服。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就强调:两脚并拢,脚跟相贴,足尖微开,双膝微屈,稍微内合似爬树,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

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又要松而不懈,搠劲不能丢,关键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气为统帅。

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

松开,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指整体放松。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恢复其自然状态。

太极拳讲究的松开,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

悬顶时要头容正直,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肩关节松不开,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肘关节的放松,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

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

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关节灵活。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

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

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这就是说手含心空,劳官穴有含球的感觉,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

含胸拔背的放松,可以分开来说 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放松自然,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关键要有一个“意”字,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

其实,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间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

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

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气敛入背”的内劲奥妙。

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

腰胯的放松,是要立腰松胯,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拨长之意。

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

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功夫一层层增进。到中、高级阶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

脚下松,主要是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浑身有膨胀之感。

全身各关节的松开,不等于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节节松开只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如何能够教人呢?

松开,再往深层次讲,则又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那是更高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