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马奇诺防线

从普法战争开始,德军数次通过洛林攻入法国,威胁法国北部与东北的工业重镇。于是法军提出要在洛林边境线上修建一条宏伟的防线,来确保法兰西的边境。这份提案由陆军部长马奇诺元帅提出,因此被称为“马奇诺防线”。

1939年末和1940年初,英国陆军的一位军长艾伦伦布鲁克爵士曾两度参观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感想:“不用怀疑,马其诺的整个观点是天才的设想。但是它只给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认为法国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假如把钱花在机动防备的装备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飞机和更多的装甲师,而不是把钱扔进地下……马其诺防线最惊险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被打破,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

布鲁克敏锐地感觉到,马其诺防线无形中已经成为法军的精神支柱,当大量的钢筋、水泥构筑起工事、炮塔之后,法军也就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依赖。随着投入的加大、配套的延伸,法军对马其诺防线的精神依赖越来越重,以至于完全被这条防线束缚住了。从军事思想到战略战术,都严格地建立在阵地防御基础上。古德里安在战前分析法军时,就发现法国“任何大规模的演习当中,都可以看出法国的统帅部,是要训练他们的部队一切都按部就班,根据预定的计划行动。无论是取攻势还是取守势,都是以一个事先所预定好了的环境为其基础。他们希望先把敌方的企图和战斗序列,都完全弄清楚之后,再来采取行动。而且一经决定行动之后,则一切部队的行动都完全照着既定的计划进行,丝毫都不许有所变化。”在法军眼里,马其诺防线无疑成了克敌制胜的“阿克琉斯”。显然,法国人并没有意识到,马其诺防线也存在着“阿克琉斯之踵”。

美国阿尔伯特·沃尔斯泰分析非对称威胁时,指出,“即使是最强大的陆军或空军都可能存在致命的弱点,而这种弱点有可能是国家自己制造的但却全然不知。”他认为,对手通过精明地利用对方的致命弱点,甚至有可能将最强大的军队置于危险的弱势地位。古德里安发现并利用了这一致命弱点。他选择绕过防线,主力从侧翼进攻法国本土,短短 42天,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便灭亡了。马其诺防线丝毫没有派上用场,法军的精神支柱倒塌了。

精神支柱的倒塌,最直接的反应是抵抗意志的瓦解。二战中德国进攻法国时,其坦克、飞机的数量远不如英法联军,性能也要低劣,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当德军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身后时,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法国在投降时还拥有近一半的国土,还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还有一个坚定的盟友——英国,但他们已经没有信心了,他们放弃了抵抗!而固守在马其诺防线40个师的兵力差不多都是成建制地投降了。

精神支柱的倒塌,也就迷失了判断和行动能力。长期的思维惯性,使得他们根本无法面对突然改变的现实,并根据现实做出应对。当发现德军有可能从侧翼发起攻击,法军最高统帅部无法立刻调整战略部署,而一线部队更是根本不知如何做出反应。德军第七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在发起正面攻击时,一改过去炮击、冲锋、突破的战斗程序,别出心裁地命令坦克中的乘员除驾驶员外全部都坐在坦克外面,不许放枪,摇动白旗,呐喊着往前开。法军众多在场的指挥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硬是没下达开火的命令,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快速地穿过森林。随后,德军所有坦克突然开火,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马其诺防线的堡垒地带,不仅撕开了防御缺口,而且一夜之间推进60公里。堡垒里的法军成了旁观者。

精神支柱的倒塌,使得法军根本无法形成正确的决策。后人有一种评述,如果法军从马其诺防线方向及时对德军发起反击,势必也能击中德国的软肋。德军正面的齐格菲防线开战3年前才兴建,而且只是个支离破碎的防御体系。选择对攻,对于困守马其诺防线的法军来说,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习惯了依赖于马其诺防线的法军甚至都没往这方面想过,以致于出现了110个法军正规师面对44个德军师(其中只有11个正规师)无所作为的局面,连当时巡视过德军在西部防务情况的德军将领冯驨梅林津都深感困惑:“我越看越不理解法国的那种全然消极的态度。”

美国约翰踸博伊德把战争分为三类,认为打击精神意志是很重要的战争样式。“机器不会打仗,地形不会打仗,打仗的是人。你必须深入了解人的心理,那才是取得作战胜利之所在。”切入精神意志,重要的切入人的思维,影响和改变人的思维。而影响人的精神的往往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威胁(感觉对人的自身和生存存在危险);二是不确定性(由事件呈现出来的模糊性、冲突、不熟悉和喧嚣等造成的一种印象或氛围);三是不信任(即怀疑和猜疑的氛围,从而使一个组织的人员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纽带松散)。他提出,要“通过负面因素造成敌人的恐惧、焦虑和离间敌人,从而造成非合作的重心。同时,腐蚀敌人所依赖的支柱,切断使敌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精神纽带。”

每一个参加战争的人,都有支撑其思想、支配其行动的精神支柱,而当这种支柱倒塌的时候,他可能就陷于思维瘫痪状态,很容易被击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奇诺防线规模

这套马奇诺防线内部的图片,为我们清晰的揭示了它的真实构造。 著名的马奇诺防线位于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

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

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战结束后不到十年,德国就有了重新武装的苗头。法国为了防御德国,从1927年就开始修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耗费巨资,一直到1940年德国发起进攻才停止修建。但是战争中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自从法国战败投降后,“马奇诺防线”就用来代指那些表面看似高大上,其实毫无用处的东西。

那么,马奇诺防线是如何被突破的呢?

如上图,西欧的地形以平原和低地丘陵为主,非常适合坦克军团的驰骋。

法国中南部的邻国是瑞士和意大利,瑞士是中立国,意大利对法国威胁不大。中部法德边境修建了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需要重兵防守的地方只剩下北部比利时和卢森堡地区。

由于在1939年12月底,一位德国飞行员因飞机事故迫降在比利时,飞行员携带的一份文件泄露了德国途经比利时中部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

德国的闪击计划非常强调突然性,令人意想不到。因此希特勒只能改变计划,把突破口放在了阿登山区。正因为这里地形崎岖,森林密布,不利于坦克的行进,英法联军在这里的几乎没啥防守。同时,希特勒表面上仍然按“黄色计划”来部署兵力,用来迷惑英法,同时还发布了很多虚假情报。

当英法联军集中在比利时中部严阵以待时。1940年5月10日,德国250万精锐突然绕过马奇诺防线和英法联军,经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向法国腹地进攻。得到消息的英法还以为又是假情报,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德军很快突进到了英法联军的背后,英法联军随即上演了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敦克尔克大撤退。

法国在遭到进攻后,不但没有加紧组织抵抗。法国新总理贝当元帅上台的当天夜里,就下令法军停止抵抗。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被德军占领,并且包围了巴黎。

随后,德国与法国展开停战谈判,法国接受了德国提出的一切苛刻条件,德法战争正式结束。法国北部由德国人直接统治,南部则成立了傀儡政权——维希法国。在整个二战期间,法国为德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武器、兵员、劳工等各种战争所需的人和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德法边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线,叫马奇诺防线。其得名来自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在二战前不久,法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在德法边境修建了一条令后世惊叹的马奇诺防线。

(一战后德国人口6900万人,法国只剩下4000万不到。你猜为什么刚打完就建?)

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线主体长700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注,当时共耗资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好几年的财政预算。防线内部拥有各式机枪大炮、壕沟、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可是,德军一次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发起进攻,让马奇诺防线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我们花的50亿法郎都干了什么?”这是当时一份法国报纸的标题。

可即使是成为一个笑柄,马奇诺防线也从未被从真正意义上攻克过

马奇诺防线仅仅在初始设计时,就包含了约100公里长的隧道,需要用到约1200万平方米的土方、约1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约15万吨钢材。还有配套建设的约450千米的公路和铁路。

马奇诺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3~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要注意,这里所谓的“工事”可不是一个机枪碉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碉堡,而下面却拥有完备的军事设施,包括作战指挥室、弹药库和通讯中心等。

防线内有大型工事50余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邻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应,彼此都在己方的加农炮射程之内。这种设计实现了火力的完全覆盖,一个方向的敌人要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要塞的供给。因此,具有独立体系的马奇诺防线根本不怕敌军从背后突击,这种无死角的设计考虑到了任何一点意外。

这条防线截止到1940年,总共耗费了50亿法郎。

为了进攻法国,吃下这块大蛋糕,德军曾开了无数次会议,可后来德军突然灵光一闪,它们发现马奇诺防线有一个弱点——不够长。

那这条防线为什么会这么短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国外的猪队友卢森堡和比利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坚决抗议,因此在这两个国家与法国的边境并没有严密布防,导致这成为了马奇诺防线的一大弱点。

第二个原因是在修建这座工事的时候,法国国内的报纸都是这么报道的:“拿钱去建马奇诺防线,还不如去改善民生。”,我知道你们这时候又要说公知傻逼了,可是历史不能这么看,从后人的视角看过去,历史上的每一个英雄都是傻逼,我们都会说:“你他妈这都不懂?”

可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你绝对无法超越过这个英雄。

当时一战结束后,受益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老大,也是这个体系下的最大受益者,可是实际上法国是虽胜尤败的。

一战打了四年,法国战死139万人,伤残150万,近2万家工厂、5千公里的铁路、5万6千公里的公路遭到毁坏,煤炭产量由4000万吨下降到2500万吨,内外债务达到340亿金法郎。这个时候还连续10年每年花费一半的国防预算去修建一条防线,公知这么说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马奇诺防线还有另一大弱点:它本身是一个未完成工事。防线内原本预计的18个机动师,实际上只有预计的一半。同样由于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反对,预计700公里长的马奇诺防线实际上只有390公里长。

你说要是德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纯A过去,那还绕路干嘛?就是因为德国能够预计他们几乎不可能攻破马奇诺防线,他们才选择了暗度陈仓。

再来说阿登进攻,从阿登进攻是德国深谋远虑后的一个谋划

攻不破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比利时。一战“普法战争”时德国的史利芬计划便是取到比利时从而进攻法国,但是在二战的时候如果再这么做,它的战略就正中法国的下怀,因为莫里斯将军都说了:“如果德国从比利时进攻,我们最为有利,这增加了巴黎的边界距离。”

这自然是有利的,因为这几乎就相当于把战场挪到了比利时,法国的工业区和边境几乎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且比利时也不得不这么做,除非它想亡国。

而且一旦从比利时进攻,英国必定会参战。大家都知道英国是欧洲大陆的“搅屎棍”,那么一旦比利时和荷兰接连沦陷,那么欧洲大陆的几个主要港口便成为了进攻英国的桥头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即使不进攻,英国对欧洲的贸易几乎也被卡住了脖子。

对此1938年春英国在对帝国防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是这么说的:

这是一个精心诱使英国干涉大陆事务,以保护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地区。

英法比三国面对德国总共出了三个计划:“P计划”、A计划、D计划。(三个计划目的和战略都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000多辆坦克、1300多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上的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荷兰的10个师,比利时的22个师都部署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法国和英军共103个师,编为3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共51个师,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各省;第二集团军群共25个师,配置在从瑞士到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三集团军群共18个师,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军的战略预备队为9个师。

这条防线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由于其崎岖的地势被法国忽略了,英法都认为这是“十分容易防御的”,因此这条防线的级别被放到了第三位,可他们远远没有意识到机械化装甲部队也会在这种地形中保持机动优势。

当然法国境内的“装甲部队、坦克部队无用论”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戴高乐写的售价15法郎的《建立职业军》却被曼施坦因买了去,接着德国便用产生于法国的理论击败了法国,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德国A集团军总共有47个师,在进攻阿登省的时候,法军在敌人还未进入射程内便开始射击。防守的法军坚持认为德军坦克抵挡得住47毫米火炮的轰击,随即潮水般地退了下来,把火炮丢给了敌人。

而那些坚持进攻的法国士兵,即使损失惨重,但也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那时候德国的坦克击不穿英法坦克的装甲。),可惜的是,这些人没有被投放在阿登防线上。那德国是怎么打马奇诺防线的呢?

1940年5月,希特勒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以正面C集团军17个师的兵力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B集团军28个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吸引英法联军注意,正面利用A集团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后长驱直入,将法国一分为二,并将英法联军包围在靠近比利时的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被迫从海上撤退。

你看看,只是用来牵制不完全版的马奇诺防线,德国就投入了正17个步兵师的兵力。可问题来了,巴黎宣布投降后,马奇诺防线却并没有接到这个通知,每一个想要向马奇诺防线中的法军宣布法国已经投降的德国人,都遭到了猛烈的反击。在马奇诺的舍南堡要塞,在二战中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停战协定生效六日后,要塞的守军并未收到消息,面对强大的德军,要塞的法国士兵奋起抵抗,它也因而成为马其诺防线上被炸得最为惨烈的工事。

1940年5月14日起,德军炮兵开始炮轰舍南堡要塞,他们动用了一种420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炮,并向要塞射出了56枚超过一吨重的炮弹。自6月20日起,德国空军又出动轰炸机,对舍南堡要塞反复轰炸了7次,在堡垒和要塞入口处投下了160吨炸弹,共计3000多枚炸弹和各种口径的炮弹击中了舍南堡要塞。

尽管受到了如此轰炸,要塞的防御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守军共发射出17000发炮弹,对德军予以了有力还击。直到收到法军最高司令部下达的正式命令,放下武器,舍南堡要塞才结束了不败的记录。

也就是说,如果不投降,德军完全就没法攻破这道防线。

你说这个堡垒难不难攻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个季度尴尬的时期,法国在一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德军进入东北边境地区构建了一处名为马奇诺防线的超级防线,但是没想到马奇诺防线表面看起来坚固无比实际上没有多大的作用,马奇诺防线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而在二战之后马奇诺防线却失去了效应,德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失去了抵御的作用。

马奇诺防线的作用:

1.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

2.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

3.节省人力;

4.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

5.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

6.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

7.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

8.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

9.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

马奇诺防线失败的原因:

1.战术角度:

马奇诺防线看似无比的强大,但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不能移动,虽然面对全面防御的法军,德军不可能再从比利时绕过去,但却可以攻其一点实现突破,因为在漫长的防线上就必须配备有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就算是陆军大国的法国也显得十分疲惫,德军只要选择一个薄弱点在轰炸机的帮助下完全可以打开大门,德军之前奇袭比利时就是这么干的,只需要更大的规模便可完成突破。

2.战略角度:

法国人真的把自己的边境上造成这种乌龟壳一样的防线其实是非常危险的,马奇诺防线的造价非常贵,需要驻守的兵力也很多,这就导致了要花费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其他海军、空军等部队的装备很受影响,一旦德军绕过防线很容易通过装备压制实现突破。

3.心理角度:

马奇诺防线其实会给法国人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英国陆军军长艾伦·布鲁克爵士曾两度参观马奇诺防线并一直见血指出:马奇诺的设计绝对是天才,但是给我的安全感却很少,我认为法国应该把更多的经费花在机动防御装备上,比如说给飞机、装甲师等部队,而不是把钱扔在地下。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德军突破防线进入法国后不久,民众的抵抗意志瓦解,法国选择了投降。

马奇诺防线还在吗?

时至今日,在法国的军政两界,只要一提到马奇诺防线都会显得十分尴尬,因为没人知道该怎么处理它,太大太重无法拆除,虽然马奇诺防线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当年留下的碉堡、建筑工事还是保留下来了,还有部分的大型地下建筑工事对游客们进行了开放了参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