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印度的圣洁性文化 你听说过吗

印度的圣洁性文化 你听说过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印度的圣洁性文化 你听说过吗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你了解吗?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你了解吗?印度次大陆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自文明兴起初期始,性与宗教便在印度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印度对宗教与性的密切关系描述得相当透彻,无论是西方还是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媲美。从印度人神圣的性生活方式中,就能清晰地看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性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因此,在印度人的眼里,性生活几乎无一不是从神开始的。

印度的宗教传统主要有印度教和佛教。

从总体上说,佛教一般比印度教更强调禁欲主义,但并非各个教派、各个时期都是这样。印度教本身不同教派中性观念也大相径庭,有的完全纵欲,而有的则绝对禁欲。

古印度性文化--生殖器标志物

很早以前,印度人就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500-1500年,亚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从而印度文明迅速衰亡。虽然人们对当时的文化不太了解,但在残存的古建筑遗迹中却明显地反映了性爱和宗教的关系。这些作品描写的信仰和事件,大多是印度教中心议题的初端。譬如,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人们见到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他坐着喻伽姿势,整个身子一丝不挂,阴茎直直地勃起,头部长得有些象植物,其它部位则类似动物。从图推断,他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很可能就是后来印度教中传说的湿婆神。在其它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也可见到各种“阴茎”动物,如公牛、犀牛、象等各种似牛的有角动物。这些男性生殖器官像,印度称之为呤咖莫。

在印度,还有一类与呤咖莫相对应的赤土小雕塑,称为瑜尼。瑜尼上雕塑着佩戴腰带、项链和漂亮头饰的裸体女人。她们有的身已怀孕,个个挺着大大的肚子;而另一些则胸前抱着一团代表初生婴儿的粘土。这些早期的母神雕像,象征着人类繁衍。

雕像的女神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都是代表湿婆神之妻--帕威蒂女神。

古建筑物上,圆锥形的物体的环形的石雕,可能也是呤咖莫和喻尼的前身--即印度教中常见的阴茎和阴道的标志物。

吠陀传统--性是人世轮回的关键

公元二世纪,欧印语系的人侵入印度,摧毁了早期的古印度文明。他们在印度建立了新宗教文化和主教,并强化了军备。

印度的现代宗教和历史,就是源于这种宗教文化--汰陀经的圣歌集。

早期的吠陀教中,控制自然和性现象的大力神主要有三个,得都属于男神。在吠陀经中,几乎从未见过任何重要的女神。

吠陀教传统中,性是永无终结的。

人们将对性的信奉和拒绝当作决定灵魂存亡的措施,因而,性与宗教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它们都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因此,它们的教徒都信仰“投胎转世”的人生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变成人或动物继续存在。

印度人的哲学基本上是一种否定哲学。吠陀教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和磨难的,即使快乐的王子,他也绝不会没有痛苦。因此,人生并不是追求世俗的享乐,而是以逃脱没完没了的人生轮回为最终目标的。然而,要这样拯救灵魂是相当困难的,能够达到此种境地的人必须要积累有足够的业。

业对于人的来世有决定性作用,它控制着人的下辈子是投胎还魂还是进入永恒的极乐天堂。因此,人在世时必须宽容忍让,减少罪孽,才能不断积累业。积累的业越多,来世中受苦越少,他向极乐天堂也就更靠近一步。

性是人类这种人生轮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生殖与性欲就是人生最关键的连接点。因而即使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禁欲主义传统,也都不赞成禁绝性爱和性生活,以便使更多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但是这些传统却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性自由、婚姻和家庭三种乐欲的追求,因为它们会影响人向幸福和极乐天堂的万进。与此正好相左的另一种传统认为,性生活是人进入天堂的必经之路。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563-483年左右,创始人为佛陀,也尊称释迦牟尼。29岁时,佛陀扔下爱妻和幼子,创造了后人一直沿用的、逃避世俗的生活方式--深山隐居,使人能够摆脱痛苦。

他不满自己经历的禁欲主义生活,因此独创了一套新的生活方式,把自己从性欲、生存欲和愚昧中解脱出来,成为不再完全顺从自然的自由人。

他超脱人间痛苦的方法是,通过放弃各种欲望而达到“空无”和“超然”的全福境地,使人进入极乐天堂和涅磐。僧侣要遵守佛的“八戒”,坚持中庸之道,自律和冥想,超脱禁欲主义和世俗欲望。公元九世纪后,佛教在印度失利于印度教,从而不断衰落。

怛特罗--宝就在忘忧树中

怛特罗是从吠陀教发展演化而来。

它创立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用祈祷和朝拜代替了原来的献祭仪式,信徒们通过物理和生理措施祈祷,以求获取人生快乐。

怛特罗有多种含义,因此不好定义。它包括思想系统和魔法。怛特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性能量和性信仰仪式,它依靠性来达到获取快乐的目的。

怛特罗传统的基础,是一个“性能量”起关键作用的复杂生理系统。

怛特罗也同样信仰仪式图、神秘符号和公式;其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口呤‘噢母吗呢帕德米呋母”--意思是“宝就在忘忧树中”和名正言顺地公开披露男女性器官的接触。

怛特罗直接把性交本身当作一种宗教仪式,通过性交可以使男女变成一对男女神。这种性交前,要经过冥想和举行其它准备仪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情,然后双方以多种形式进行性交。

怛特罗的性交并非取乐,而是借助性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印度人的这种观点,最早是来源于中国的信仰--即中国传统认识到的,在满足女人性要求的性交中,不射精的性交对男人伤害极大。

激进的怛特罗教徒常常会砸碎世俗凡人的枷锁,他们不愿沿袭旧传统,故意当众犯戒。这些激进的男女教徒集中到火葬场,大家围坐在主持神学仪式的教主四周,公开破除“酒、肉、鱼、讳忌手势、性交”这五条戒条。

参加这个活动的人摒弃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参加者互换妻子或者一群男人与妓女们性交。这就象60年代的嬉皮士一样,完全是利用性交向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挑战。

修炼失败者的乐园--婚姻

由于对大多数人而言,要超脱人生轮回进入天堂是过于玄虚的目标,因而宗教转向于如何让教徒通过法的修炼而更好地生活。

这种宗教的教派通常只简化为几条教规或指导修炼的佛说经。

在这种新教派中,人生轮回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阶段,共十二年,要求人在这一年轻时期保持独身,不断学习和协助师长的工作。

第二阶段为家主阶段,在这成年时期主要有两个人生目标,即财利和乐欲。

这个阶段人要完成成家立业和“人间的工作”,要求人适宜地控制对财产和性的私欲,以获得有益于自己、家庭和社会的法。

完成第二阶段后,修炼者就得离家脱俗,在深山中过禁欲生活。尽管在苦行修炼的第三个阶段妻子可以陪伴丈夫,但必须禁止性生活。

修炼者修炼成功后,愿意脱离人生轮回的僧侣可以进入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第四阶段,僧侣们仍要超脱世俗,放弃与妻子的夫妻关系。

达到这种崇高境界的人,可以自豪地说:“人不属我,我不属人。”

然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修炼成功者寥若晨星,大多数人往往在第二阶段就绝命,重新投胎到另一个世界。因面,婚姻在印度人的一生中就看得十分重要。这样,大多数人未到青春期就结婚。

无论是在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婚姻,还是以性欲为目的的婚姻中,性都极受推崇和称赞。

讫氏的罗曼史--神爱至上

印度人十分崇拜守护毗瑟摩的第八化身--讫里什那神,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终身献给讫里什那神。

在印度,讫里什那神与女人哥毕斯的爱情奇遇是家喻户晓的。讫里什那是一位年青英俊的男神,他骗取了贱妇们的心并戏弄了她们。一次,哥毕斯妇女脱光衣服裸着身子洗澡时,讫里什那抱走了她们的衣服爬到树上,哥毕斯妇女只好一丝不挂地爬到树上取回衣服。

他吹笛子时,哥毕斯妇女就象着魔似地向他冲来。他领着她们欢快地跳着舞,然后向每一个哥毕斯女人都表白爱心,并使她们深信他仅仅爱她一个人。

传说中,被讫里什那玩弄过的女人成百上千。在众多的哥毕斯女人中,讫里什那最喜欢拉达。他们的情史被后人传为佳语,常常用作色情文学的主题。

尽管讫里什那的许多罗曼史--如他勾引有夫之妻--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受到神爱高于世欲乐欲的“神爱至上主义”的辩护。譬如,哥毕斯的裸体被说成是神显灵时灵魂的裸现。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讫里什那与许多女人的性交以及与拉达的多次性交,给人间和天堂都增添了极大的乐趣。

总之,在印度,崇高的神性为淫荡的讫里什那神公开、大胆的性解放行为开脱了罪名。

在英雄史诗中记载着,讫里什那与许多女人发生过性关系,但是这在一婚多妻制社会中是天经地义的,并非不道德。

在印度的许多色情艺术中,有特权的男人可以同时取乐于数个女人。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已被贬成性爱的玩物,但讫里什那的做法却是鼓励女人去享受性爱的快乐。

因此,真实的英雄人物既是利他主义者,又是性爱的崇拜者。

寺庙--做爱的摹本

中世纪印度寺庙里充斥着大量色情雕塑。这些独特的艺术在整个印度的色情艺术中极具价值。这些根据史诗时期各种传说创作的杰作,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寺庙的墙上,到处都雕塑着以各种姿势性交的男女,有的是一对男女性交,有的则一大群人群交。作品中还有许多异常的性交方式,如口交,肛交等等。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

寺庙妓女的性交不仅是为了乐欲,而且也是为了敬神。

这些女人把自己当作是所伺候的神的娘子,因而她们的淫荡不受公众的指责。

况且有许多妓女并非本人乐意卖淫,而是因为年幼时就被父母送给寺庙而被迫沦为娼妓的。

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大多数时期印度都是受外国统治,先是穆斯林,然后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这两种外来文化对印度都有甚大的影响。伊斯兰教对性的态度比较保守;而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同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他们灌输殖民统治者的维多利亚思想。

1947年印度独立后,西方性文化观仍然影响着印度,从而富人的性生活并不完全沿袭印度传统,印度人的性生活也就变得复杂,没有一个统一通用的模式。

《性典》--包罗万象的性与爱

印度人的性观念,也表现在一本民间广泛流传、内容包罗万象的《性典》中。它既象中国道家的《玉房秘诀》,以严肃冷静的观点阐明各种性行为;也象罗马帝国奥维德所著的《爱的艺术》一书,以嘲讽的态度渲染调情艺术。

地处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印度,在性文化方面多少综合了来自双方的影响。然而《性典》却几乎纯属于印度风味。它强调的容忍、温柔、精英主义、滥情和无情抽象混合等,都是印度的独特社会形态和思想所塑造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的《玉房秘诀》主要关心的是“在床上时所发生的事情”,那么罗马的《爱的艺术》则教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性典》内容更广,它罗列了每个家庭主妇取悦丈夫必备的各种知识,诸如唱歌、缝纫、造花甚至法术、巫术、斗鸡和赌博等。

该书偏重性爱时的心理描述,在谈“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谈论了关于“爱”的问题。虽然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作品,在讴歌爱情的诗词中也经常见到性的描述。但在性文学中却甚少包括爱的内容,《性典》极可能是第一本包容“性”与“爱”的杰作。

印度人的性观念与其他文化还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古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或者是中国,对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认为性交应该是发生在闺房或妓院中的事。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隐私行为,对别人是秘而不宣的,而印度人在这方面却不太注重私秘性。

在印度人看来,性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他们认为经济与感情上的“饥饿”,会使性灵匮乏,所以他们谈论性时并不加以掩饰。但是,这种性观念与今日西方社会流行的“性是自然、快乐的,可以公开谈论而可以公开为之”的观念还是不一样的。

印度人虽然撰写了第一本集“爱”与“性”为一体的《性典》,但他们却总是将“爱”与“性”完全分开,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人类本能,无需任何指导;相反“性”却需要强调技巧。

因而,印度关于性问题的书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来介绍“无爱的性技巧”,即使《性典》一书也明显反映出这一倾向。

总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观点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蛮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

印度人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却发展出极其繁杂的性享乐方式。

印度人谈到爱,也讨论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无关。

他们并未将这两种彼此冲突的东西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新体系,而是将它们互相掺杂--就象他们将人生划分成四个不同阶段一样,各阶段间彼此没有联系。也许这就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