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嘴唇发白怎么回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孩子嘴唇发白怎么回事
嘴唇的颜色可以反映出我们是否健康,像嘴唇发白就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健康讯息,嘴唇发白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具体嘴唇发白是怎么回事,下文给出了详细的介绍。
1、贫血
这是导致嘴唇发白的一个常见原因。
贫血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面部苍白,嘴唇发白的症状。此时只需要调整饮食,一段时间之后身体就能恢复正常。
2、肝病
这是引起嘴唇发白的一个重要原因。
肝脏发生了损伤,肝功能下降,导致机体正常运转受到影响,人体机能供能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也会出现嘴唇发白的症状。
此时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了,最好能进行治疗,使症状彻底得到改善。
3、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时由于体内的激素失去平衡,患者血糖过高,导致尿量增加,体内水份大量排出,从而出现缺水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嘴唇发白。
此时应该对症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嘴唇发白的情况就会好转。
4、肾脏疾病
患者由于肾脏出现病变,失去了保存水份的能力也会出现嘴唇发白的现象。
此时建议患者朋友们及早到诊治,以防病情恶化。
温馨提示:
小孩子的嘴唇的颜色是可以观察出很多的情况的,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状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伤害,不然更加痛苦的肯定是父母,最后,希望孩子们都可以健康长大。
2教会孩子这3点以后才不会吃亏
每当提到“孩子”这个词时,你脑海里是否会出现这样几个形容词:可爱、天真烂漫、单纯、乖巧、纯朴……
实际上大部分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容易激起人的保护欲。
但有一种孩子,却让人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前不久我在广场等人,看到一个大约3岁的小男孩在扯另一个女孩的小辫子,女孩生气地说:“不许动我!”男孩看到女孩怒了,反而更高兴,再次用手去扯她的辫子,女孩可能真的很火大了,扬起手想要反抗……
这时男孩的奶奶走过来,说“谁家的丫头怎么凶巴巴的?
弄一下你辫子怎么啦,又不痛不痒……”
有奶奶撑腰,男孩更放肆了,想要扯女孩的裙子,孤军无助的女孩只好哇哇大哭,这时女孩的姐姐过来护着妹妹,结果却是两个女孩被老人叉着腰点着鼻子骂:“不就是个黄毛丫头,你以为你有多高贵?就轻轻弄你一下,怎么啦?blabla……”再看看那个男孩,一脸坏笑,还觉得很有趣……这一幕,连周围的路人看了都感到不舒服,果真是什么样的人,养出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啊!
孩子的行为性格不是一天养成的,从他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他的眼里,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原则,更是决定着孩子以后会不会长歪。
要是孩子在幼龄阶段就有以下的表现,那家长真要长点心了,及时纠正、引导,才能让孩子有好的教养。
1、仗着自己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妈妈在孩子淘气的时候,会用“孩子还小不懂事”来为孩子开脱,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总是仗着自己还小,以自我为中心,做出更多没教养的事。
然而,你不教育孩子,社会就会替你教育他。
要知道社会的教育,可比父母的教育要残酷多了。
而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没有人有义务像他的父母一样宠着他、爱着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原则。
我一个朋友就说过自己一个远方亲戚的故事,在家是个独子,从小到大被父母宠到不行,结果成年后仍然不懂体谅他人,出到社会了,仍然改不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性,结果成了被周围人孤立的怂包,回到家了就向自己的父母出气……
这就是“子不教”的后果啊!
所以说,孩子再小,也是需要父母引导和教育的,要是不注意这一点,孩子长大后得吃多少亏、走多少弯路?
2、易怒,情绪控制能力很差
再来说说孩子的情绪控制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真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你教育的结果。
孩子的情绪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通常背后也有一对轻易发怒的父母。比如,当孩子调皮捣蛋时,你很容易情绪失控……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模式也会跟你越来越像。
当他达不到自己的某个目的的时候,也会通过发怒来向周围的人示威,企图让他人妥协在自己的坏情绪之下,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发脾气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事谁不干啊?
因此,不想养出一个爱发脾气的娃,家长一定要记住这两点:
1、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答应他的要求,不让他尝到发脾气就能获益的甜头。
2、孩子发脾气时,告诉他“妈妈陪在你身边(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等你平静以后,你再跟妈妈说话好吗?
(给机会孩子表达)”
孩子慢慢就会意识到——“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周围的人,都不会因为我发脾气了,就满足我的愿望”。
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容易发怒的坏习惯。
3、不懂体谅他人,缺乏同理心
另外,要是一个孩子缺乏同理心,那也是一件很蛋疼的事。
朋友曾说过自己一个烦恼,有一次生病发烧,累得快崩溃了,孩子却缠着要出去玩,一会儿趴在妈妈的背上要玩坐飞机;一会儿拖着妈妈的手,说要出去逛街街;
想要眯上眼睛睡一会儿,孩子却在旁边大哭大闹……
朋友无奈地感叹:“为何别人家的都是贴心的小棉袄,自己却生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其实孩子的同理心,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比如,当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可能在吃奶的时候会不小心咬到你的乳头、玩玩具的时候会不知轻重砸到你的身上……
这时你大可以告诉他:“宝宝不能这样,妈妈会疼。”
千万不要有圣母的思想,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咬疼你、砸到你都是因为不小心,没必要跟孩子计较……
这真的不是计较好吗?
只有当你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了,他才有可能会慢慢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做事的时候,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而那些一味隐忍的父母,只会教出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孩子,这是害,不是爱,为人父母务必都要知道这一点。
3给孩子查微量元素真的必要么
现在的爸妈,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缺什么。
孩子晚上睡觉爱出汗,有枕秃了,就担心是不是缺钙。
孩子不爱吃饭了,就担心是不是缺锌。
孩子头发黄,是不是缺啥微量元素……
不靠谱的爸妈,通常就会马上开始给孩子各种补补补。
稍微靠谱一点的爸妈,就会想,是不是要带孩子去检测下微量元素?
但是,这项检测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关于这一点,卫生部早在2009年,就已经发文要求:
除血铅检测外,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不得开展其他重金属和类金属的临床检测,不得出具临床检测报告。
2013年,卫生部再次发文通知:
根据儿童的临床症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微量元素检测,但要规范取血技术操作和保存流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取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
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
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
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则直言:“近20年来,国内微量元素检测的方式花样百出,但检测结果都不靠谱。”
丁教授指出,微量元素检测对仪器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的医院实验室能做到。
所以国外基本不查,孩子没病不会给抽血。
详细说来,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1、国际上对微量元素检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没有标准,检验得出的结果,就算是医生也很难判断,缺多少算缺呢?
最后还是从临床症状上做诊断。
2、检测出来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营养状况
即使是静脉抽血检测出来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孩子体内的含量。
比如,钙主要沉着于骨骼,血钙水平就不代表骨骼内的钙的水平,血钙的钙含量只占人体钙质的1%。
3、测头发、尿液、指血,检测结果其实都不准确。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包括测头发、测尿液、采指血、抽静脉血等,其中后面两种居多。
以头发来说,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头发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反映儿童的微量元素状况。
很多人会以为,查血的是不是会比较准一点呢?
并不一定。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本来就极少,仅仅靠几滴血做的检测,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
比如,从指间取血过程中,组织液和血液会一同被挤出,造成血液稀释;空气中含有微量营养素,如果采血后没有马上化验,那么空气中的微量营养素也会沉淀在血液里面。
所以说:
首先,不要盲目给孩子测微量元素。
特别是有些人在小区里面,拿个仪器,说不用抽血,在手上绑一下就可以检测是否缺铁、缺锌的,这个仪器其实可以任意调值,是绝对不可信的。
其次,如果你实在不放心,那么请先跟医生沟通。
一定要先跟医生沟通宝宝的整体喂养情况,如果医生判断孩子的营养合理,饮食均衡,就不需要查微量元素,如果确实喂养不合理,也有一些临床表现,才可能需要查微量元素,并且是通过抽血检查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他途径就尽量不要了。
最后,再叨叨一遍,不要随意给孩子补补补。
本来没啥问题,补多了,就可能真的补出问题来,比如,锌过量会导致孩子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
钙过量会导致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
平时“自然食物、均衡膳食”才是真理,孩子是否缺什么,要补什么,还是先问问医生吧!
4在游戏中观察孩子
对孩子的观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基本手段。
家长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游戏状况,从而对孩子的游戏作出必要的、正确的指导。
观察应是全面的、客观的。
因此,要求家长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家长首先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一般0~1岁孩子的游戏,通常不离开成人的视野,有积木之类的玩具就可以了;5~6岁的孩子,活动范围扩大了,自主活动增多,探索性、冒险性游戏占有相当比重,爬高、从高处往下跳这类活动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在观察时,家长还应有客观的儿童游戏观。孩子有自己的逻辑,游戏使他们感觉到有趣,他们就做游戏。他们只要能获得快乐,而无所谓自己的行动。孩子的这种游戏行为在成人看来是“无益”的,浪费时间与精力,有的家长因而斥责孩子的游戏行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扭曲。因而,树立对儿童游戏的正确态度是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的首要条件。
在上面所说的两点之外,家长在观察中还应遵守这一些原则:
目的明确。观察前就应确定要对孩子哪一方面的活动做观察;克服主观性,连续定时观察才能获得系统全面的资料,零星、片断的观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下面就观察角度提一些建议作参考:
1、游戏的内容是不是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游戏的环境、玩具、方法是否安全,但也无需过于谨慎;
2、同伴间的关系,语言的交流。孩子在游戏中是否友爱,是否讲礼貌;
3、孩子在游戏时是否能遵守规则,独立性如何,能否勇于克服困难,扮演什么角色;
4、孩子在游戏中是否保持愉快的情绪,主动性、创造性如何;
5、游戏技能掌握情况。
能不能正确地使用、收拾和爱护玩具;
6、受影视节目的影响情况。
5给孩子适度的期望
给孩子适度的期望,会使他的智慧开花。下面提供一些你在给孩子期望时,应注意的事项:
1、你给孩子的期望宜在他努力的能力范围内,即不宜高出他的能力太多,也不能低于他的能力。
譬如:孩子的智商110,你可以给他120到130的作业,让他接受挑战,建立他对自我的信心;倘若只给他智商90的工作,他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2、高难度的工作,你可以视孩子的能力,分成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完成不妨给他一点间歇性的鼓励。
3、不要随便给孩子加上不雅或有损他自尊心的标签,因为这可能会对他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4、不要因为你过高的期望造成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会造成孩子的焦虑与挫折,甚至泯灭他原有的潜能。
5、赞扬和奖励虽可鼓励孩子,但是千万记得,应让孩子的行为慢慢提高层次到自律的自发行为,即使没有大人的奖励,孩子依然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