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生于公元163年,死于公元216年,享年54岁。
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语言迟钝,爱好击剑,喜爱武功,23岁由乡兵转为正卒,29岁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学习,34岁被袁绍征召,拜为骑都尉(武官职),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任命崔琰为州别驾从事史(州刺史的佐官)。
《三国志.崔琰传》记裁了几个小故事:
1、劝谏曹操仁政。曹操击败袁军后,兼任冀州牧,说:昨天核查冀州户籍,有三十多万人,可称为大州啊。崔琰回答说:今天下分崩大乱,袁氏兄弟却大动干戈相互征伐,冀州的百姓尸横遍野,没听到您的军队施仁政,访民俗,救民于水火,反倒计算甲兵多少,这可不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啊!之后曹操面容严肃地表示道歉,而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得伏在地上害怕不止。
2、劝谏曹丕戒猎重政事。曹操征并州在外,崔琰作为曹丕的老师留守邺城,曹丕喜欢打猎,崔琰上书劝谏说:热衷游乐打猎,是《尚书》所禁戒的,袁绍富裕强大,但他的儿子耽于游乐,后无处藏身,身败名裂。作为魏王世子,不应该总是游乐打猎,而要以天下、国事为重。曹丕接收了崔琰的劝谏,杜绝打猎游玩。
3、崔琰公开拥曹丕为魏王接班人。曹操为立接班人选,用密封的信函征求官员的意见,而崔琰却用公开信的文书,表达拥护长子的意见,把曹操弄的很尴尬。
最后讲崔琰之死。
崔琰曾推荐巨鹿人杨训做官,曹操当魏王后,杨训上表称赞曹操功绩,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迎合献媚,并认为崔琰荐人者不当。崔琰看过杨训的表文后就写信给杨训: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读表文,是事情做的好罢了!时代啊,总是在变化的啊。
崔琰本意是抨击那些批评者,好谴责而不循情理,但有人却说崔琰这是傲视世人,胸怀怨恨。于是曹操罚崔琰为囚徒,派人监督崔琰做苦工,但崔琰拒不屈服。后被曹操下令赐死。
崔琰可是死的不明不白,陈寿也说崔琰之死最为世人痛惜,至今还为她感到冤屈。
总结:崔琰是个品格高尚、心系百姓、性格耿直、敢于劝谏、不畏强权之人。
崔琰,字季珪,他是清河崔氏的一员,清河崔氏在当时可是个名门望族,在东汉是个有影响力的家族,而崔琰也凭着这个身份进入了曹操的阵营。那么,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崔琰小时候并不聪明,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外人都觉得他是呆子,但是崔琰喜好击剑,崇尚武力,有一身好本领。到了二十多岁时,崔琰才开始发奋图强,习读经书,还在经学大家郑玄手底下求学,只不过因为战乱,他被迫辍学,过起了游学的生活。
因为崔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他的行为处事都是很正直,喜欢提意见,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当他在袁绍手底下时,看到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所到之处民不聊生,他就给袁绍上言,并举出商汤与周武王的例子,告诉袁绍这样会失去民心,袁绍听取了他的意见,并让崔琰作了骑都尉。崔琰日后在曹操手底下时,也不改自己直言的性格,当时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而曹丕照旧外出打猎,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崔琰看到之后,又是举儒家经典例子来劝谏曹丕,曹丕也虚心接受了。连曹操都评价他:“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不过崔琰死的有点怨,他在写给杨训的信中提到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本来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可这句话被小人故意放大了,还让曹操知道了,曹操本来就多疑,所以他做了曲解,觉得崔琰是在挑衅他,一气之下把崔琰罚为徒隶,后面派人去查看,觉得他还是“死性不改”,于是赐令崔琰死,一代名士就这样冤死了。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