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 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飞外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首印50万册,截至目前,该书已经重印3次,销量已达百万册,而这距2012年1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首发式,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有媒体和网友调侃,“央视最穷主持人”柴静或因《看见》脱贫致富。《看见》一书究竟藏着怎样的阅读秘密与价值?
成为柴静
“不必小心翼翼地考虑怎么措辞——你问的就是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就是新闻。做新闻,最好的未知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柴静,大学本科在长沙铁道学院学会计。毕业后,没有回老家做家人安排的会计工作,而是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1999年,进入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来到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
现在的柴静已经是最受观众喜欢的央视记者、主持人之一,但当年的柴静,刚进央视的柴静有着自己的溃败。10年间的成长,不是颠覆式的,而是用心一步步修炼得来。在《看见》一书里,柴静写她刚进央视时工作中的失败和错误,当时《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制片人陈虻嫌她小女生新闻的那套路数说:“你简直矫揉造作不可忍受。”再后来,有一阵她干脆出溜了。“以前当观众时,老讥笑别人八股腔,现在当了主持人,用得比谁都熟练,每天结尾她都说:‘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早日到来。’”“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工作,卖命地工作,但我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我的(张开凤是男的还是女?快手网红张开凤至今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性别,不过网上有小道消息称张开凤去泰国做过变性手术,十分成功,但是准确性还有待考证,张开凤现在凭借自己的魅力成为快手上有名的主播。)恐惧而工作。最简单的东西没有了,我的心不在腔子里。”陈虻告诉她要忘掉自己,可是一期节目三方连线,她得时刻想着她的身体要拧成35度、45度、60度,还要想着脸上的表情、语言、化妆、衣服。一场下来什么都得想,怎么可能忘掉自己?
而真正让柴静找到做新闻的状态是2003年2月的新疆喀什地震,当时还在《时空连线》做评论主持的柴静,第一次作为记者来到新闻现场,就是这样的第一次,让柴静确认了自己的“要什么,怎样要”。如果在演播室,她会想该到哪个段落了,该上升到哪个层次了,但是坐在那个长天大地里,什么都没了,灯光没了,反光板没了,耳机里的导播没了……“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新闻。新闻,不是我常坐在演播室里转述的数据或判断。在这里,它像水一样,劈头盖脸的,无所不在。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和嘴巴里,都是新闻。不必小心翼翼地考虑怎么措辞——你问的就是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就是新闻。做新闻,最好的未知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写是本身的酬劳”
“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10年前,陈虻问柴静:“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回答:“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这一句话将柴静推到了今天。10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奥运,一些重点新闻事件现场,几乎都能看见柴静的身影,另外,一些调查性报道、“药家鑫”、“华南虎照”……柴静也参与其中。《看见》一书,写的正是她在央视10年的采访经历中所遇见留给了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本书中,我没有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写作之于柴静,是发现自我、唤醒自我的过程,所以“写是本身的酬劳”。《看见》一书从决定动笔到完成,历时4年多,中间停停写写,原因在于只要是不能真诚对待自己的时候,她就干脆不再动笔。她说:“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会无限长,永无尽头,想过这一点,我也就踏实了。”
“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思想的危险就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它拒绝接受已经形成的定见,它需要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发去认识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荡、不安、危险,还有进步。”
柴静当初在湖南文艺广播主持《夜色温柔》时,读诗、念信、放音乐……她对她的观众称自己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可是在央视的10年间,她经历非典、地震、奥运及大量的调查性采访后,“关心新闻中的人”“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媒体的职责不是提供‘热’而是‘光’,不需要煽动社会的热情,媒体是在提供光亮,照向黑暗未知之处”……这些都为文艺广播出身的柴静,其采访与报道树立了独特的个人标签。
她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未来柴静继续做着她“导师”陈虻曾经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十年已至,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如何出发”。
见习记者 范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