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吴堡人的由来?

吴堡人的由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吴堡人的由来?

原来,吴堡人是一群来自江南的吴人。

唐《元和郡县志》:“赫边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其部,筑此城以居,号吴儿城。”

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统兵十几万,占领长安。他留12岁的幼子义真镇守长安,自己返回建康(南京),夺取帝位。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夏国赫连勃勃带领2万铁骑,沿秦直道南下,直捣长安。匈奴人骁勇善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长安。

第二年,也就是418年,赫连勃勃返回陕北统万城时,沿途修筑了许多堡寨,用来安置东晋战俘。这些俘虏均系江南人,被沦为奴隶,蔑称“吴儿”,现在陕北方言中还有“吴儿的”一词。这些安置“吴儿”的堡寨,就是吴儿堡、吴儿寨。吴堡即众多吴儿堡中的一个。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

上世纪80年代,吴堡县志办主任薛耀厚、政协干部冯东旭等三人去江苏镇江考察,原担心自己的“老土方言”无人能懂,谁知一下火车到招待所登记,服务员随口说“陕(shei)西省榆林地区吴堡县”,好几个字的发音与吴堡话很相似。随后几天,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根本用不着翻译。

90年代,吴堡与江苏仪征市结为友好县市,仪征官员来吴堡考察,要到最穷的地方看看。

吴堡县五大班子全领阁带都出动,全程陪同,十分隆重,县委办公室主任把考察点安排在丁家湾乡。

丁家湾在黄河岸边,是全县最穷、最偏僻的乡。吴堡县委书记一听安排在丁家湾,脸拉得比驴脸还长,没头盖脸就训上了。

“你咋安排的,那地方说话咱都听不懂,你让人家江苏人怎懂?”

办公室主任点头如捣蒜,连连认错。

仪征官员与丁家湾群众说话,办公室主任连忙在边上用酸溜普通话翻译。

仪征人说:“你不用翻译,老乡说的话比你说的好懂。”

陕北不只吴堡有“吴儿堡”,绥德、横山、神木等县都有“吴儿堡”,志丹还有个“吴堡乡”。

绥德四十里铺有个“吴儿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吴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乾隆年《绥德州志》对此亦有记载。

四十里铺这个“吴儿城”在哪呢?我遍访四十里铺长者,无人知晓,他们对这事听也没听说过。

绥德县城东二里,无定河东龙湾,有秦太子抚苏筑的扶苏台,大夏赫连勃勃将扶苏台改称赫连台。

《关中胜迹图志》对此有记载:“朔方台,在绥徳州无定河东岸,世传秦太子扶苏所筑,名扶苏台。”光绪版《绥德州志》载:“赫连台,在城东二里无定河东岸,乾隆初年,台址尚存,今被河水冲毁。”

陈佑《出塞行》,亦叫《无定河》:

无定河边暮笛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熟悉不?就是这个赫连台。

米脂城东20里有个五儿坬村,也是安置“吴儿”的地方。

《米脂县志》这样记载:“吴儿寨,大夏吴儿城,宋改寨,位于今五儿坬村。”

吴儿与“无儿”音近,村民嫌不吉利,改为“五儿”。

五儿坬400来口人,均常姓,可不是赫连勃勃虏来的“吴儿”,是明朝大将常遇春的后人。

朱棣篡位后,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心存忌惮,害怕朱棣杀害,分头逃命。三子常森携子常刚、常强逃到米脂,化名常僧隐居下来。

常氏是米脂大姓,占全县人口16%,口口相传是常遇春之后。他们派人到安徽怀远县常遇春老家认祖归宗,但口述无凭,人家不予承认。

米脂常遇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