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之黄浚父子案,他们罪有应得的结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图片来源网络
黄浚父子案曾经在那个年代轰动一时。黄浚是福建人,早年留学日本。黄浚会诗能文,是民国初期文坛上十分活跃的旧式诗人,他曾写过一部颇引人注目的著作《花随人圣庵摭忆》。
从日本回国后,黄浚在北洋军阀任职。北洋政府垮台后,黄浚通过旧识的介绍来到南京国民政府工作。凭着自己的文才和一些溜须拍马的小手段,他很快就赢得国民政府中的党政要人的赏识与信任,后经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提拔,成为行政院机要秘书,地位仅次于行政院秘书长。
黄浚因此能参加国民政府最高级的军政会议,手中也掌握着各种最机密的文件。黄浚虽然有才,但除去文采,却没有一点廉耻和人品。他的儿子黄晟从日本留学回来后,立即被他送到外交部工作。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二人生活都是纸醉金迷、挥霍无度,每月的生活开支远不是俸禄所能供养得起。
人有贪婪欲心术就会不正。黄浚一贯亲日崇日,毫无民族感情和民族气节。这些都被日本外交官须磨弥吉郎看在眼里。他自然对黄浚投其所好,花大量金钱对其进行收买,使其很快就沦为汉奸、间谍。
1937年的一天,蒋介石突然接到消息,在长江中上游沿线等诸多港口行驶与停泊的几十艘日本军舰和商船,突然全部向长江下游疾驶。与此同时,日本侨民也都突然停止一切活动,随日本商船匆忙向长江下游下撤。
蒋介石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就在几天前,他曾召集高级将领开了一个非常机密的军事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为防止日军占领华北后,从长江上游包抄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决定派海军封锁江阴要塞江面。因为这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狭窄,把住这个关口,就能防止日本军舰沿江攻击南京,还能拦截和捕获日本军舰和商船。
而就在蒋介石“封锁江阴要塞江面”的命令刚下达到有关部队时,却发生了日本军舰、商船、侨民抢先突然全部撤离的意外情况,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还未实施竟然就“流产”了,这不能不使蒋介石感到万分恼火。
而江阴要塞案发后,又发生了一起因泄密而使英国大使和蒋介石差点丧命的事件。“八一三”事件后,中日战争越打越激烈,在南京的蒋介石准备前往上海亲自督战,但由于日军早已严密控制了南京到上海一线的铁路、公路,所以蒋介石一直没能走得了。
不久之后,蒋介石又召开了一次最高层的军事会议。因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次日要从南京去上海会见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于是,白崇禧在会上建议蒋介石搭乘许阁森的轿车一起去上海。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中立国,英国大使的座车插有英国国旗,日本人是不会轰炸的。蒋介石接受了白崇禧的建议。但蒋介石因突然有急事而改变了和许阁森一起去上海的计划。
许阁森按计划乘车前往上海。正当他插有英国国旗的专车行驶到嘉定附近时,忽然遭到日本军用飞机的轮番轰炸。许阁森中了枪,被送医院紧急抢救。
蒋介石这一次更是怒气冲天,当即限令捉拿间谍。白崇禧更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自己的建议险些送了蒋介石的命。知道这个建议的只有蒋介石、白崇禧、汪精卫的主任秘书黄浚等几个人。白崇禧不会弱智到如此直白地自毁前程。分析下来,所有人把目光都锁定在机要秘书黄浚身上。
抓黄浚这样高级别的特务得有充足的证据。话说几个军统侦察员负责全面监视黄浚的住宅。通过在黄浚住宅周围溜达,侦察员终于等来了一个姑娘。根据经验,他们判断,她是黄家的丫环,可能对侦破工作有一定帮助。
等小姑娘刚刚出门时,突然从树后蹿出一人将其按倒,又掏出布团塞到她的嘴里。说时迟那时快,路过的一个“好心人”朝着歹徒大喊:“住手!”说着与歹徒就厮打起来,歹徒很快败下阵来,夺路逃去。小姑娘对好心人千恩万谢,从此二人经常往来。“恩人”知道了小姑娘叫莲花,在黄公馆做着端茶倒水的活计,莲花知道了“恩人”是个抓特务的英雄,自己也愿意给他提供黄浚的消息……“英雄救美”就是军统侦察员们导演的一出双簧戏。
某日,莲花突然密报,黄浚的司机匆匆跑进书房,把头上的帽子给了黄浚。南京的八月哪有人戴帽子,难道这帽子里有什么名堂?
据说第三天,特工跟踪司机进了一家咖啡馆,司机很熟练地把帽子摘下来挂在墙上。有一顶一模一样的帽子也在旁边挂着。没多久,司机的帽子就被一个日本人拿走了。特工认得,他是日本大使馆的一名管理员。隔日,管理员又去咖啡馆,路上却被预先安排好的“冒失鬼”猛撞在地,帽子掉了。路上一下子围了许多“好心人”,张罗着要送他去医院,他也不敢大声说话。在制造的慌乱中,侦察员拿走了管理员的帽子。果然,里面有日本领事给黄浚的指令。
特工把事先写好的一封假信放进帽子,内容是指示黄浚,某晚深夜某时,将间谍组织的成员聚集到黄公馆,领事亲自发奖金并安排任务。特工飞车赶到咖啡馆,把帽子挂在那个特定的位置。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接到假信后,黄浚集结一伙人已经聚集。装扮成邮差的特工以送快件为名,敲开大门,众多特工蜂拥而入,黄浚一伙猝不及防,而脑门已经被顶上了黑洞洞的枪口。
很快,南京军法机关连夜对黄浚等进行审判,由蒋介石亲笔签署,最高军事法庭宣布了对黄浚日谍集团的判决:黄浚父子等汉奸以卖国罪被处极刑。他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