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庐|结发青庐下,共伴红尘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古老的歌谣中,待嫁的女子,长发绾起,略施粉黛,着一袭红裳,插金钗步摇,泪别父母,登上花轿,从少女,一夕之间,成为妻子。唐朝诗人顾况曾以诗描写这一美好盛景:“新妍笼裙云母光,朱絃緑水喧洞房。”但是,你知道吗?古人的婚房是露天的。
曹操的黑历史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和小伙伴袁绍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好,都是任侠好义,好惹事的主儿,经常出去“侠游”,有一天,他俩见一对新人结婚,便偷偷地溜进人家的院子,看到新娘貌美,就冒出了个坏主意,突然大喊“抓贼”,把“青庐”里的人都引了出来,混乱之中把新娘劫走了。这是古人第一次提到青庐。
青庐是什么?
青庐,又称穹庐,按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中的说法:“ 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其实这本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主要的居住形式。《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记载乌丸、鲜卑等东胡民族“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空篌、胡笛、胡舞”,中原地区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也沾染了搭建帐篷的习俗,青庐也就成为当时为结婚而设的特定场所,故而又称之为“百子帐”。
根据史料推断,这种青庐交拜成婚的婚礼方式,早在汉魏时期已经成为风俗。青庐婚礼在北方地区一度非常流行,在北朝和隋唐时期,“上自皇室,下至士庶”,都在院内搭建青庐,作为拜堂成婚的地点。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这种青庐婚礼别具一格,使得婚礼地点从较为私密的室内,转移到较为开放的室外,一方面受胡俗影响使用青庐,一方面在婚礼仪式上仍然保留了周礼中的合卺同牢。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
在敦煌莫高窟第12窟中有一幅晚唐的《婚嫁图》,图中,人们在空地上用青布围合成一圈,当中设帐篷,是为青庐,新郎新娘就在这青庐中跪拜成礼,宾客则从旁观礼。
汉朝的青庐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刘兰芝再嫁的场景,黄昏时分,牛马嘶鸣,迎娶新妇,送入青庐:“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侧面说明汉末时期“青庐”已经是汉地常规举行婚礼的地方了。
青庐的消失
不过,中晚唐以后,青庐就被逐渐淘汰了,因为此时交拜礼从户外挪到了室内。晚唐诗人朱庆馀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可见,拜公婆的地方已经是正堂而不是青庐,洞房也已然被当作了婚房的代称,尤其是到了宋朝,结婚时的拜礼全部于室内完成,青庐再无用武之地,从此,退出了历史的潮流。
文坛上的青庐
当然,尽管青庐交拜的婚俗已然消失,但它却活跃在文坛上,如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写道:“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里有一段台词:“卓翁,你该晓得,司马长卿名扬四海,如今尚未青庐,假使他能得女公子为他的内助,那岂不是天作之合吗?”也提到了青庐。
花烛夜从帐篷到洞房,只是一个形式变化,不变的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少男少女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毕竟伉俪相伴度此生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