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修缮为什么被叫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故宫“百年大修”工程是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在国家投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建筑都获得了健康稳定的状态。
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执行力。每年10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8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10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第四个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故宫“百年大修”工程是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在国家投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建筑都获得了健康稳定的状态。
太和殿屋顶刚修好又要复修
故宫南侧的武英殿是第一个工程,之前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缮后作为书画馆对公众开放;东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曾经也为国家文物局使用,修缮后成为雕塑馆。大修工程还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些遗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修缮团队将这块荒凉了90年的土地恢复了原状,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进行,2014年5月的一天,在故宫巡查的单霁翔突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本的灰浆在干掉以后需要被清理,工人们把瓦缝间的灰浆,装了几十麻袋往下运。单霁翔感到很奇怪,过去的建筑320年都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刚修好的屋顶,又要复修?
复修背后的无奈
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所以可能几个月前还是收麦子的农民,立马就上了太和殿了,没有传统的技艺。
第二就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优质。传统的建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遗漏,价格一定是贵一点的,所以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执行力。每年10月,钱款拨下去后,次年8月就开始催,钱有没有花到60%?10月问有没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大家赶快花钱,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科学地修复的。
第四个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掉了。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所以故宫三年一届培养的传承制的师傅进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让故宫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缮的困惑。“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单霁翔说。
从修复到研究性保护
故宫修缮工程的转机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单霁翔在会上用八分钟时间几乎“哭诉”着指出了刚才的几个问题。会后,他写报告呈交给全国政协领导,得到其批示,“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自此,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单霁翔以养心殿为例介绍了此后修缮的变化——养心殿虽然体量不大,但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前朝后寝,前面是军机处,后面是养心殿。旁边东暖阁就是垂帘听政的地方。殿内有1980件皇帝身边的文物,都是故宫顶级的文物,从未离开过养心殿,亟待修缮。
不过,修缮前,故宫邀请各个部门的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学者们共上报了36个科研课题,最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定,确定了其中的33个。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到每一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进行修缮。
过去的养心殿是开放30%的面积,观众参观只能隔着玻璃窗,不得入内。“特别是到了冬天,观众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我们看着真心痛,这不叫博物馆。”单霁翔说。新方案在修好建筑的同时改善室内环境,将开放90%的面积。
列为研究性保护项目之后,过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养心殿,现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这期间怎样满足观众的需求?那就是到外面展出。比如现在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走进养心殿”展览;此外,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做成了一个完整的展览,将于明年6月28日,在香港进行展示。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其中原委:原来政府采购材料都要货比三家,主要比便宜,而不是优质;招投标中,中标单位中标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又以最便宜价格找农民工;项目制主抓“执行率”,一年数度“催着大家赶紧花钱”,到年底没花掉就收回。
因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故宫宁可耽误修缮工期,也果断叫停故宫修缮工程,这凸显了故宫对故宫负责任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应当给故宫点个赞。而且,故宫的这种意识和责任,值得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在文物修缮工作中坚守,这是避免保护性破坏文物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故宫叫停修缮工作背后遭遇的无奈,这其实并非故宫独有的遭遇,而是很多文物在修缮过程中都遭遇过。只不过相比较故宫负责任的选择叫停修缮的做法 而言,很多文物修缮工程并没有选择叫停,而是任由错误的修缮工作继续进行,直至完工,导致本意是保护文物的修缮工作最终沦为破坏性保护,不但没有做到修旧 如旧,反而毁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得不偿失,让人气愤。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诸多文物修缮工程变成了“合理合法”的破坏性保护,越修越坏,越修越糟糕。比如,在今年9月份,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 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修缮修成了一条“水泥路”。文物频频上演破坏性保护,究其根源,跟故宫在修缮过程中遇到的无奈一样。政府财力有限,文物修缮工程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高品质的修缮材料,特别是文物修缮工程招标按照价低者得;缺少文物修缮的具体工作人才,文物修缮工程的中标施工 方,虽然是有文物修缮资质的企业,但他们基本没有一支完整的文物修缮工作队伍,在文物修缮一线工作的具体施工人员是没有文物修缮知识的普通瓦匠、农民工, 导致文物修缮跟居民家中粗糙的盖房子没有区别;修缮进度不是根据修缮工作实际需求进行,而是根据修缮资金的花钱速度进行等。这些问题使得文物修缮缺少了专 业性、文化性,完全成了一项各方想方设法赚钱的工程项目。
保护文物,让文物修缮称为真正的保护文物,不能只有故宫靠内在责任自觉的叫停修缮,更不能靠特事特办解决修缮背后的无奈,而是彻底破解文物修缮 背后的集体性无奈和尴尬。首先,改革文物修缮工程的招标机制,不能完全看报价的高低,还要看修缮材料的品质,保障文物修缮工程的材料和资金投入。其次,提 高参与文物修缮工程竞标企业的资质要求,除了要求竞标企业具有文物修缮资质外,还要求一线施工人员需要具备文物修缮资质,避免文物被不懂得修缮知识的人在 维修。同时,培养专业文物修缮人才队伍,让文物修缮有人可用,以政策支持鼓励文物主管部门组建一支稳定的文物修缮人才队伍。再者,文物修缮工程的进行,要 按照实际修缮节奏开展,由修缮节奏决定花钱进度,避免按照花钱速度决定修缮工作进度。
据报道,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日前,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原来政府采购材料都要货比三家,主要比便宜,而不是优质;招投标中,中标单位中标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又以最便宜价格找农民工;还有项目制主抓“执行率”,一年数度“催着大家赶紧花钱”,到年底没花掉就收回。
迎接2020年故宫600岁生日的“世纪大修”,也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原来还被中途叫停过。这段从故宫博物馆馆长嘴里披露出来的“秘史”,甫一曝出就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这不只是因为故宫的“自带热搜体质”——作为中国博物院中的龙头老大、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近几年动作迭出,总能吸引舆论聚焦;也因为它在文物修缮根本诉求层面的定位与考量,极具启示意义。
叫停文物修缮,乍听上去,或许让人有些不解:文物修缮,指向的是对文物的保护,通常也是有问题才修,将其叫停确定不是跟文物保护作对?
但事实上,当所谓修缮被不专业的方案、人员鼓捣成了修缮性破坏,叫停或许才是种保护。而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的情况看,起初的修缮工程着实问题不小:比如受限于“招投标”制度,故宫“八大作(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却一度濒临“人去艺亡”,施工难有专业性;因“项目招标”和“政府采购”方式比的是便宜,所以找的人、买的材料都找便宜的,施工质量也没保证,有些刚修好的古建筑又得复修,古建筑或将“修一栋坏一栋”;还有财政拨款也总急着花完,跟故宫修缮应有的节奏周期不搭。
这类粗糙而又无专业性可言的文物修缮,跟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厚重感显然不匹配。若修的质量不过关,很有可能变成破坏文物。正如单霁翔所说:“这个历史责任我们没办法负。”而叫停故宫修缮,且一停就是挺久,着眼的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宁愿暂停也毋滥,让故宫文物免遭那些难以修复的破坏。
而最终事情也迎来转机,在“特事特办”的批示下,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修缮前,故宫邀请各个部门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在展开“没有追兵”的科研后,找到每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修缮。这显然更能体现对文物的敬畏和责任感。
故宫从修缮到叫停修缮,再到修复重新运作,也是个面向尊重文物保护规律的纠偏过程,其走向也熨贴人心。但这类对不专业修缮的叫停,不能止于故宫,而应成为文保方面的“标准动作”。毕竟,文物是有“魂”的,是历史遗存,容不得起于不经意的损毁。
得看到,在文物保护的属地管理与财政拨款常规下,文物修缮受到招投标制度与“突击花钱”预算之弊影响的,远不止故宫。而很多文物遭了破坏又是难以修复的,这就要求其修缮必须尊重文物保护伦理与规律,而不可贸然和随性。
例如,今年9月份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遭水泥抹平,让人痛心。它暴露的修缮非专业问题,就跟那种基于对历史负责意识的叫停和科学化修缮,是背道而驰的。遗憾的是,这种很“野”的修缮带来的破坏效果很难再得以修复。
文物修缮,不能像很多道路施工那样随意“拉拉链”,谨小慎微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同时,也有赖于用专业精神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托起修缮的“保护”本意,而切忌用非专业修缮制造破坏。
【故宫修缮被叫停背后:采购选材用便宜货】故宫“百年大修”计划持续到2020年,而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被中止了一年多。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原委:一是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找廉价民工,民工没有传统技艺;二是政府采购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却是比哪家最便宜而不是最优质;三是由于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退休后不能返聘,而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四是执行不科学。单霁翔说,“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转自微博)
可能是因为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故宫宁可耽误修缮工期,也果断叫停故宫修缮工程,这凸显了对故宫负责任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应当给故宫点个赞。而且,故宫的这种意识和责任,值得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在文物修缮工作中坚守,这是避免保护性破坏文物现象的前提和基础。
但也有人说故宫叫停修缮工作背后其实遭遇的无奈,这其实并非故宫独有的遭遇,而是很多文物在修缮过程中都遭遇过。只不过相比较故宫负责任的选择叫停修缮的做法而言,很多文物修缮工程并没有选择叫停,而是任由错误的修缮工作继续进行,直至完工,导致本意是保护文物的修缮工作最终沦为破坏性保护,不但没有做到修旧如旧,反而毁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得不偿失,让人气愤。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诸多文物修缮工程变成了“合理合法”的破坏性保护,越修越坏,越修越糟糕。修缮进度不是根据修缮工作实际需求进行,而是根据修缮资金的花钱速度进行等。这些问题使得文物修缮缺少了专 业性、文化性,完全成了一项各方想方设法赚钱的工程项目。
最重要的是保护文物,让文物修缮称为真正的保护文物,不能只有故宫靠内在责任自觉的叫停修缮,更不能靠特事特办解决修缮背后的无奈,而是彻底破解文物修缮 背后的集体性无奈和尴尬。
古建和现代建设工程不能一种方法管理,也不能过多用现代工具技术,最主要不能公司化管理,要讲师承制管理,各工种要有公认的匠人,承接工作要师.傅担责作保举荐担貴有传承,.有师保才上岗施工,这行入门太低,出才太少,能人不干,怂人不能干,大累,又出不了名,挣的又不多。社会不重视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修缮必须要对千秋万代负责,决不能搞多快好省,决不能允许滥竽充数的施工队入场。故宫就在中南海眼皮下,故宫修缮必须加强管控,绝不能容忍出现腐败或昧良心工程。出现管理疏漏和质量问题,果断叫停是必然的正确措施,支持!
故宫修缮谈合容意,现如今的工匠有几个木工能有这种精的乎艺,它尺寸每个接触点,还有很多东西,就不别的事,我就拿一条長凳现有几个能做好,还有平常的两片木板用手能把它合得不见裂纹?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12月12日报道,单霁翔6日出席某论坛时表示,虽然政府在“百年大修”工程投放很多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但“质量”方面却没有保证。例如2014年5月,在故宫巡查的单霁翔赫然发现才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又搭起了棚架复修。
招标及采购皆出问题
报道称,单霁翔继续追查下发现,故宫修葺工作存在数个问题。首先是招标问题,中标者在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工头,工头又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工,以致数个月前还在收麦子的农民,没有传统的技艺却承担太和殿的修葺工程。
其次,是政府采购差参的材料,单霁翔认为政府所有材料都要货比三家,但比的只是价格便宜而不是质量,故此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上,每年10月政府将资金拨交故宫时,次年8月就开始催促,称到年底没有花掉就要收回,结果造成大家赶着花钱,无法有效地修复建筑。
最后是工匠青黄不接,单续指,由于有经验的工匠到了年龄就退休,不能续聘,院里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走掉,北京本地年轻人又没有人愿意学瓦匠、木匠,以致技艺后继无人。种种机制上的问题都造成停修的结果,单霁翔指维修不成变破坏,慨叹“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
呈交报告获准特事特办
报道称,故宫修缮工程直到去年11月才有转机,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单霁翔撰写报告呈交全国政协领导,得到“特事特办”的批示。自此,故宫的修复重新开始,并不再视作“工程”,而是具“研究性的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