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不同疾病时期,治疗原则不同。

“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一、一般治疗

1、发热期:卧床休息,消毒隔离,预防血、尿液污染,针对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物。

每日静脉补入盐水和葡萄糖等液体,并及时根据体温、血压、尿量及血液浓缩情况,予以调整。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治疗原则是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水分补充以口服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注射。

5、恢复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二、急症治疗

患者出现低血压表现,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早期快速补充适量血容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

液体应晶体液、胶体液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临床上对休克较重患者,常用双渗平衡盐液,能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

三、药物治疗

1、发热期:

(1)抗病毒药物:可早期给予利巴韦林,溶于葡萄糖液内,疗程3-5天;也可选用α干扰素肌注,疗程同上。

抗病毒治疗宜早期进行,最好在起病3~5天内用药;进入少尿期后病毒血症多已消退,抗病毒治疗为时已晚。

(2)糖皮质激素药物: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3)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适当给予低分子白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淌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高热毒症状和渗出征严重者,应定期检查凝血时间,处于高凝状态时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

(4)减轻外渗药物:路丁、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

每天输注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100ml左右。高热、大汗或呕吐、腹泻者可适当增加。

(5)止吐药: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肌内注射。

2、低血压休克期:

(1)纠正酸中毒药物:低血压休克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溶液,可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补充,既能纠酸,亦有扩容作用。

(2)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药物:

(1)经补液、纠酸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但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静脉滴注。

(2)山茛菪碱具有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可酌情应用,也可同时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3、少尿期:

(1)稳定内环境治疗:需稳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可输注电解质溶液,并观察尿量是否增加。

(2)利尿剂: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静脉注射,以减轻肾间质水肿。

常用利尿药物为呋塞米,亦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或山茛菪碱。

(3)导泻剂: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可以进行导泻,但必须是无消化道出血者。常用甘露醇,亦可用50%硫酸镁或大黄煎水。

4、多尿期:

(1)防治继发感染药物:

(1)若出现咳嗽、咳痰、发热、鼻塞、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可以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2)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症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青霉素、喹诺酮类药物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具体选择哪种抗菌药应当根据药敏试验决定,在此之前可以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5、恢复期:本期主要有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1)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抽摘时应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所致颅内高压应用甘露醇静脉注射。

(2)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此外应限制入水量和进行高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3)治疗心力衰竭、肺水肿:应控制输液或停止输液,并用强心药毛花苷C、镇静药地西泮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还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四、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无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