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用药--裂谷热(裂谷热病毒感染)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裂谷热(RiftValleyFever)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裂谷热病毒(RiftValleyFeverVirus,RV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之一。
主要传播媒介为多种脊椎动物,包括家畜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RVFV 可感染鸡胚、鼠类、猴和家禽,并产生高滴度病毒。
【病原与流行病学】
1.RVFV为RNA 病毒,颗粒直径约90~110mm,球形有包膜。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细胞中繁殖;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能够抵抗0.5%石炭酸6个月,56℃40min才可灭活,在60℃以下可存活多年。
RVFV 对酸(pH3.0 以下)、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2. 人对RVFV普遍易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被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蚊种叮咬而传播,但以伊蚊为主,少见有气溶胶实验室感染的报道,但尚未见人与人传播的报道。
儿童发病率较低,男多于女,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区与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活动有关。非洲和西亚地区发病率较高,近年传入境内病例有个案报道。参见本书埃希纳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 潜伏期2~6天,有少数不超24h。
多数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感染后有发热、肝炎、视网膜炎等症状。
病人可突然发热,伴畏寒、寒 颤、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但多数表现较轻微,常在2周后恢复。
部分典型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① 视网膜炎(1%~20%):多见于病程1~3周。
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有时产生盲点。严重时致视网膜脱落。
视力障碍可持续10~12周。
当损伤在黄斑或严重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约50%病人可能单眼或双眼永久性失明。
② 出血综合征(约1%):于病程2~4天后出现。
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肝、肾功能衰竭。
③ 脑膜脑炎:可单独出现,也可能和出血综合征同时出现,于病程1~4周突然发生脑膜脑炎症状,重症可抽搐、偏瘫、昏睡、去大脑强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如偏瘫。
2.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生化和脑脊液检查等均可出现异常,但非特异性。常采集发病4天内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一般患者发病5天后出现IgM 抗体阳性,可持续2个月。以下结果可以确诊:
①病毒抗原阳性;
②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③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④从患者 检标本中检出RVFVRNA;
⑤从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到RVFV。
3. 鉴别诊断 应与流感、乙脑、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Q 热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防治措施与用药】
1. 当接诊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报告的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控(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病例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2.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因多为轻症病例且病程较短,无需特治疗。而重症病例则主要对症支持治疗。
(1)对症和支持治疗
①高热:用物理降温或小剂量解热镇痛药,避免大量出汗。
②呕吐: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维生素B6。
③出血:发现弥散性内凝血(DICE),可早期用肝素钠、应用止血敏、维生素C等,补充血容量、血浆、白蛋白、全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替代疗法治疗DICE。
④肝损伤:保肝、退黄、营养支持,可用甘草酸制剂。
⑤颅内高压:可用20%甘露醇(1~2g/kg)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必要时每4h一次。
⑥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高钾血症等应积极进行血液透析,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利巴韦林RVFV治疗,早期试用参加“拉沙热”论述。
3. 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可预防接种灭活或减毒疫苗。
②切断传播途径,应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排泄物接触;不食未熟肉类、奶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