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什么是“魔星”?

什么是“魔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什么是“魔星”?

1786年,在英国约克郡的汉兴古尔下葬了一位年仅22岁的聋哑青年、天文学家约翰?古德利克。他的安息地上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然而后世天文学家却对他十分敬仰。这位英国奇才在18世纪后期的一些发现和思想,奠定了恒星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变星研究的第一块基石。他的早逝令人痛惜,然而浓缩在他短短一生中的科学成就,已足以使他在科学史上赢得永久的一席。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恒星是永不变化的。直到1596年,才有一位名叫法布里修斯的德国天文学家发现鲸鱼座中有一颗3合星在那年10月隐没不见了。后来它重又增亮,当它再度被人们发现的时候,就获得了鲸鱼座“怪星”的称号。

在此之前,阿拉伯人可能已觉察到另一颗星的亮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以为这是某种神奇的魔力造成的,因此把它称作“魔星”。我国古人历来把这颗星叫作“大陵五”,国际上通用的名字叫作“英仙座β”。虽然在1670年和1733年都曾经有人注意到这颗星的亮度变化,但却没有一个人系统地观测和研究它。

1782年11月12日,古德利克写下了他对“魔星”的研究结果。

他发现,“魔星”大陵五逐渐暗淡下去,直到亮度降到正常情况的1/3,然后又重新亮起来,一直恢复到原先的亮度。夜复一夜的观测使他认定:大陵五的亮度变化具有严格的周期性,并且求出了极准确的周期数值:2天20小时49分9秒。

1783年5月25日,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古德利克的论文,公布了这一发现。这在天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并使这位19岁的青年人荣获了该年度两枚科普利奖章中的一枚。

尤其重要的是,古德利克本人当时就提出了造成大陵五亮度变化的原因:有一颗我们看不见的暗星和大陵五在一起互相绕转,它周期性地遮掩大陵五,情况跟发生日食十分相似。两星遮掩时我们看到的光就减少,于是亮度下降。因此后世天文学家把大陵五那样一类变星称作“食变星”,或者就叫作“大陵型变星。”

在科学史上,对一项重大的新发现迅即作出的第一个猜测性的解释就完全正确的事例,本来就是凤毛麟角;一位不满20岁的青年敢于如此大胆地打破传统观念,提出那么新颖的见解,自然就分外难能可贵了。遗憾的是,跟古德利克同时代的天文学家都无法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就连“恒星天文学之父”、伟大的威廉?赫歇尔也不例外。直到几代人之后,在1889年才有人用分光方法证实了古德利克关于大陵五是“食变星”的天才预见。大陵五果然是由两颗星组成的,它们彼此仅仅相距1100万千米,还不及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10。其中我们看不见的那颗“伴星”,半径是太阳的3.8倍,亮的那颗“主星”略小些,半径是太阳的3.6倍。但是主星的质量是太阳的5.2倍,伴星的质量仅和太阳相当。

在剩下来的短暂生命中,古德利克又发现了另外两颗肉眼就可以看出的变星:天琴座β(中名渐台二)和仙王座δ(中名造父一)。它们分别是另外两类重要变星的样板:前者是典型的“密近双星”,后者是典型的“脉动变星”——星体不断地一张一缩,所以称作“脉动”,情状犹如一个人在喘着粗气一般。

然而,古德利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786年2月24日,他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次观测记录。同年4月,英国皇家学会选举他为会员。可是仅仅两个星期之后,他就在约克郡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现已无从稽查,人们只知道他的忌辰是1786年4月20日。

魔星钻是比利时“钻石之都”安特卫普钻石品牌Square Silicone-魔星独家研发生产采用比利时钻石切割的极白D色非常见合成碳化硅,FL/IF净度等级,定制腰码,与钻石比重为1ct(钻石)/0.92ct(魔星钻)。人工培育魔星钻摩氏硬度9.25,是世界上第二坚硬的宝石。

魔星钻特质:

1、极白/D色/肉眼观察无色。

2、FL/IF净度内部无杂质裂痕表面极微瑕。

3、采用比利时钻石切割,与钻石相似度极高,导热性佳,两者无法用钻石测试器分辨。

4、每克拉魔星钻培育时间为5~6个月,摩氏硬度9.25,为世界上第二坚硬宝石。

5、全球每月总产量为1000-1300,每一颗配备对码证书和腰码。

6、目前市面质量极高的莫桑石比重值是0.88ct,而魔星莫桑钻达到0.92ct。

7、可在比利时Square Silicone魔星官网服务平台查询,一钻一码,生产销售科溯源。

魔星钻就是莫桑钻,只是称呼不一样。名称来源于莫桑博士。

市场说魔星钻通常是指比利时魔星钻,比利时魔星钻沿用传统钻石加工流程,采取最先进的比利时切工切割,因此比重上更接近钻石,台面看上去和钻石般深邃迷人,更不会出现泛白的情况,可以说比美国莫桑钻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