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方法

有以下五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学生反馈

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以说蛋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他们经常吃蛋,也对蛋有着浓厚的兴趣。圆溜溜的蛋特别惹人喜爱,会滚、会转;薄薄的蛋壳一不小心,就会破碎;圆圆的蛋里还会孵出小鸡……一只只蛋就是一个个秘密。

1、为了探寻更多关于蛋的秘密,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彩蛋在哪里》。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的教学形式,活动的目标是让孩子认识上下、里外等不同方位,并尝试运用方位词描述彩蛋的位置。

活动开始我以扮演小兔角色导入,并以小兔的口吻告诉小朋友,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的蛋,并一一出示自制彩蛋的图片,请幼儿说说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蛋吗?孩子们有的说“这是黄色的蛋”有的说“这是红色的蛋”有的说“不对不对有红色还有黄色还有兰色”有的说“蛋上还画了画”我说对呀,这些蛋上有好看的颜色还有好看的画,我们就给这些蛋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蛋”。

2、认识了彩蛋,活动第二环节我就以小兔角色告诉幼儿,我要和大家玩一个找彩蛋的游戏,我把彩蛋都藏了起来,请小朋友们找找我都把蛋藏到了哪里。随后我出示了挂图,请幼儿观察,再说说。有的孩子说在袋子里、有的说在篮子里、有的说在花盆里、有的说在柜子上、有的说在电灯上、有的说在报纸下有的说篮子外也有,等等,我发现孩子们对方位词的了解和掌握还是很不错的,但语句的表述不够完整,所以在孩子们回答时我就及时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3、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出示了一个箱子,请幼儿猜猜里面会是什么呢?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由于是小班化教学,人数相对少,我就请孩子一个一个把手伸进箱子里去感受一下,这时就有孩子说“老师是圆圆的东西”其他孩子也说“是圆圆的东西”我说“圆圆的那是什么东西呢”?马上就有孩子想到了“是鸡蛋”,“是彩蛋”于是我请孩子们一个人摸一个,真的是彩蛋,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自己的彩蛋是什么颜色的,并和傍边的孩子比一比谁的彩蛋大,谁的彩蛋小,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体验、理解,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4、活动的第四环节是藏彩蛋,在第一次分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一半孩子藏,一半孩子找的游戏方式,我发现孩子藏的地方过于简单,而且有的孩子喜欢藏到一起,比如有的藏在桌子下,有几个藏在美工区的架子上,藏的地方很单一,藏的也不够好,找的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经过反思,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让所有孩子都去藏,我来找的方式,我告诉他们可以藏的地方很多,要藏的好一点,不要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还有我找到谁藏的彩蛋,谁就要告诉我,你把你的彩蛋藏在哪?游戏开始,我蒙上了眼睛,孩子们在教室里热闹的藏起蛋来了,不时听到孩子说“我藏好了,我也藏好了”我请藏好的孩子回到座位,等大家都藏好后,我故做神秘的开始找蛋了,奇怪了,孩子们一个人都没有声音,看得出他们真担心我会找到他们的彩蛋。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藏的地方真多,有的放在了门后、有的放在了我们的保温箱里、保温箱外,有的放在了盒子里,有的放在了桌子底下、有的用衣服盖着、有的放在了放药的篮子里等等。让我费了不少的劲。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有关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

1. 境创设好,导入自然(观看《海底总动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丽,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海洋动物。整个环节鼓励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 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 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幼儿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让幼儿感知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动存在的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应该丰富自己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2、使幼儿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图片 青蛙的生长过程图 小蝌蚪

软件方面:

事先饲养小蝌蚪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小蝌蚪)引出课题,激发幼儿观察青蛙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是谁呢?(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二、(出示幻灯:青蛙)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玩具厂的叔叔根据青蛙的样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问:1、青蛙长得怎么样的?

2、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3、肚皮、背是什么颜色的?

4、青蛙有几条腿?

5、青蛙有颈吗?头能转动吗?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现在,小朋友们都认识我了,但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

1、幼儿先借助已有的经验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出示幻灯: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妈妈身下宝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慢慢长大后又变成怎么样了?最后又变成怎么样了?

3、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① 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宝宝,圆溜溜的,用身体的动作怎么做?

②变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

③长出后退怎么做?

④长出后退怎么做?

⑤脱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四、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1、青蛙有什么本领?

2、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好玩的夏天”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水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活动的带来的乐趣。。

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来玩泡泡水” 这个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活动前,我给孩子们演示吹泡泡,他们惊奇着、欢呼着。当看到泡泡从吸管口里一个一个吹出来的时候他们显得特别的兴奋。在活动前我们考虑到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控制的能力有限,有些孩子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可能会将泡泡水吸到嘴巴里,所以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但又能保证让他们体验自己吹泡泡的乐趣,于是我们决定在吸管的一头做上了标记,让幼儿把有标记的一头插到泡泡液中。并且先指导孩子们用吸管轻轻吹气。果然这一准备非常的有必要,后来在活动中孩子们没有一个吸到泡泡水的。

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猜一猜“泡泡水是怎么来的”。“买来的,我见过!”几乎是异口同声。“今天我们不用买,能不能自己做呢?”听了我说的话,大家都瞪大了眼睛。

我一一将活动材料介绍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制作泡泡水,然后让幼儿分组用事先准备的洗涤用品自己调制泡泡水,并尝试着吹泡泡,孩子们吹着自己调制的泡泡水非常开心,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吸管和小吸管,一些用废旧的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示范用它们来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操作中获得经验。

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吹出来的泡泡立即就破了,这样不利于他们观察泡泡里的美丽世界。于是,我就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幼儿讨论“怎样留住吹出来的泡泡”,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都用自己的办法去试,有的用手挥,有的用嘴吹,还有的索性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吹……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再次达到高潮。果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孩子们看得可开心了。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玩泡泡水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孩子的相互交流,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小班幼儿科学活动《隐身水果》,应该是一个能让幼儿很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我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为:

1、能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辨别多种果味的饮料;

2、能初步了解由水果变成水果汁的过程。

活动的第一个过程是让幼儿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隐身水果”,我发现有的幼儿真的很聪明,一会儿就找到了。但是我又发现,大多数的幼儿还是不明白“隐身水果”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也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让幼儿清楚地明白“隐身水果”就是由水果宝宝变成了水果汁。我想,只有让幼儿亲自去观察这个变化的过程,幼儿才能真正的理解“隐身水果”的含义。于是,我想到了榨汁机,当我把榨汁机展示给幼儿看时,他们各个小眼睛都瞪得圆溜溜的,并很好奇,我一手拿一个苹果,另外一只手拿一瓶苹果汁,并神秘地告诉幼儿“这台机器很厉害的哦,能让谢老师手中的苹果变成苹果汁”,这时,孩子们更好奇了,光盯着那榨汁机看。于是,我插上电源,打开开关,榨汁机就开始工作了,我把事先切好的苹果块放进榨汁机里,瞬间,苹果块就变成了苹果汁。孩子们看着,开心地笑了,我想,她们是明白了只是不会表达,其实,他们也在为自己又学到了新知识而高兴。接下来就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辨别多种果味的饮料,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们只通过看一看就能辨别普通的果味饮料了,除了个别的像椰子汁需要老师告诉幼儿,还有苹果汁和水蜜桃汁需要幼儿通过闻一闻和尝一尝才能很明确的分别。最后一个过程,让幼儿品尝各种口味的果汁并一起说一说自己尝到过什么口味的果汁,哪种口味的果汁自己最喜欢,幼儿都品尝得很开心。

我觉得本次活动最好的地方就是让幼儿亲自观察水果变成水果汁的过程,我想,我对这个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印象很深刻,孩子们也应该印象很深刻。

【活动目标】

1.在感知上下的过程中,乐意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物体的上下位置,使自身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3.学习以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区别上下,判断物体之间的上下方位关系。

【活动准备】

PPT、房子、小动物图片、毛绒玩具

【活动重点】

能够以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区分物体所在位置的上下关系。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去小猫家做客”,初步感知上下。

(以开放性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创造想说、敢说、乐说的空间;并通过让幼儿观察,使幼儿自己找线索,发现是小猫的家,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1.请你说说这是谁家?(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方位概念,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

2.猫妈妈家有什么?床上有什么,床下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

二、 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进一步感知上下。

以情境贯彻其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本环节以画面形式形象的展示在幼儿面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1.以“小猫捉迷藏”的形式,引导幼儿说说小猫分别藏在哪里?

2.再次以其他动物“捉迷藏”形式,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们在哪里?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送“小动物回家”不仅让孩子们再次感知“上下”同时培养了幼儿的爱心与责任心。

3.以游戏“小动物回家”形式,请幼儿按照老师的指令把小动物送回家。

三、幼儿操作,巩固上下方位。

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在本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幼儿比较喜欢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毛绒玩具供幼儿操作,全体幼儿能够在老师的指令下巩固方位“上下”,通过操作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已经充分感知并理解了方位“上下”。)

幼儿每人分一个毛绒玩具,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完成,分别把玩具放在桌子上面,椅子下面,手心上面,桌子下面,头顶上面等。

【活动反思】

优点:

1.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形象性,所以本次活动我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上下,并能够区分上下。

2.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能够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操作活动,不仅是让幼儿观看教师的演示和直观的图像以及听老师讲解,更要把内容设计成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的关系,获得数学经验。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够充分操作,我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毛绒玩具,听老师发出指令,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再次巩固方位“上下”。如:“把玩具放在头顶上面;放在桌子下面;放在手心里;放在头顶上……”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寻找、操作等活动,让幼儿体会物体与自己的方位关系。这就是运用游戏提升学习难度和要求,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第三环节以小动物找家时,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而不只是说:“下面、上面”等。

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先通过图片让小朋友们认识四种常见的树,有桂花树、玉兰树、橘子树和梧桐树,好在这四种树我们原先在中午饭后的散步时间已经认识过了,所以小朋友都能讲出一些东西来。对这几种树认识之后,我又让小朋友看其他多种的树,对这些树进行分析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发现在我的引导下,小朋友对各种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得挺不错,回答问题的思路也对。

其实我在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我觉得孩子的思维过程的成熟才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我能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对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过程,有的孩子的确是分析很到位,有的孩子根本连分析的方向也没有,只是听着别人说,虽然也是在感受这个过程,但是毕竟不是主动地去参与这个过程,这就失去了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机会,自己的思维的转变也是被动地成长的。

所以,在许多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是要逼着小朋友去主动地学习,要他们大胆地去讲,即使讲错了,那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小朋友的思维得到碰撞,进行重组,建立了新的正确的思维过程,这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我们每天的教学活动都在进行这样的过程,这种过程让我觉得跟小朋友互动时感到很开心,也很有趣。当小朋友有新的思维方法学到之后,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学到才是真正地收获了,这种习得是有益于他一辈子的所得。其实我们真正的学习目的也在于这里,比如,昨天的数学活动《二等分》,有的家长会说,这个活动有点简单,但是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对孩子来说,他一点也不简单,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一种分析判断的科学方法的习得,当孩子在探讨用多种方法对长方形进行平分的时候,一种方法可以参照前面学过的对折的方法来进行,但是用对角线对折之后,两个小三角形不能完全重合时,这时这两个图形还是平分吗?这就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了,当我一个问题下去之后,孩子们哑口了,但是眼睛却死死地盯着我的演示,注意力相当集中。最后,在我的一步一步引导下,有个别孩子开始说出了一点点苗头,周家乐说:“把它反过来,把他反过来。”意思就是变换一下图形的摆放位置,尝试进行同方向比较,这是一种思维碰触的火花,我及时肯定了他,并且帮助了他提升。后来又有吴昌永不停地用两只手合在一起比划,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要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小三角形的大小。这个思考的方向很对,很有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只是他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出来,所以,需要我及时地帮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肯定他的方法。这样的过程真的很开心,师生之间在合力解决一些问题,在共同找到一个答案,孩子在成长,教师在收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吗?所以,就凭这一点我就可以说,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将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

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无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将健康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孩子将会愉快的接受。例:我园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能达标测试活动”,通过三年三次测试,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我园在设置活动项目时,我园力求使游戏和运动有机整合,活动项目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如“小兔跳跳跳”、“过小桥”、“大家来跳绳”等,游戏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单调体育锻炼变得有趣了,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增强了体魄。

2、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相对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中班数学活动学习“7”以内的数,教师用“幸运闯关”的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将幼儿分成若干组,

每次“闯关”成功为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以红旗的多少确定冠、亚军组。游戏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简单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戏与社会活动的整合

社会是个大课堂,孩子的游戏是孩子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例:国庆节长假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探讨着有关国庆的新闻趣事,特别对我市新开放桥头公园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广场感兴趣。在区角游戏中,他们“建龙湖大桥、搭音乐厅”玩的不亦乐乎。由此产生了“我是蚌埠人”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家乡知多少”,让孩子了解大禹文化、双墩文化;了解家乡的舞蹈——花鼓灯、了解家乡的特产怀远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二)游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学活动渗透的方式也很多,运用得当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运用方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

1、游戏整体引入法:将游戏整体引入教学中,使教学目标渗透到游戏中,达到游戏与教学一体化。例:小班科学活动 “1 和许多”。以故事“小猫钓鱼”为主线,老师扮猫妈妈表示数量“1”,全班幼儿扮小猫表示数量“许多”,整个教学以猫妈妈和小猫一起锻炼——钓鱼——烧烤——野餐——回家等游戏环节进行,在游戏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让始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1和许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动“熊猫玩球”,教师扮熊猫妈妈,幼儿扮熊猫宝宝,一同在竹园内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于小班。

2、游戏部分引入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环节引入游戏,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①游戏导入法:用游戏方式开始,孩子们感到现在是做游戏,不是上课,积极性会高些。

②游戏插入法: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插入游戏,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③游戏延伸法: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欲望仍很强烈,教师可用游戏延伸法,在游戏中延伸教学内容。

3、游戏竞赛法:在教学中设置竞赛环节,通过比胜负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幸运闯关”、“接龙”、等游戏,以竞赛的方式,激起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方法特别适合中大班的孩子。

本月我们开展《有趣的线》主题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神奇的“线条”无所不在!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线,缝衣服的线、织毛衣的线,电话线、电灯线,门帘上的线……我们注重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从带领孩子去寻找什么是“线”,到观察千变万化的神奇线条,从而探索线的用途,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让幼儿探索线的特性,幼儿兴趣颇高。

如在《电线变变变》活动中,我们收集废旧电线颜色多样,易弯曲、易伸直,变化万千,在幼儿操作活动时,提供这一素材,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还能为幼儿丰富想象力构建舞台。 本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电线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这一特点,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如:在变化电线造型时,幼儿能说出很多种与之相象的造型(娃娃的脸、花朵、水果)等。这些幼儿想象出的都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很自然地与电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联系起来。于是我找到了现场扎辫子的幼儿与幼儿的创作作了比较,一方面肯定了幼儿的想象,另一方面让未想到的幼儿很直观的感受。并及时地加以表扬,增加幼儿创作的欲望。

第一次操作活动时,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大胆操作,随意造型。由于中班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模仿性强,故在这个环节中只出现几种简单的创意,但也有幼儿对同一造型出现了不同的想象结果。

第二次操作,教师让幼儿把自己创意的造型立体化,但我却忽视了,有些是不适合站立的。幼儿在操作时,在将物体加以稳定的同时,还利用彩的积木造型进行装饰,这是我没想到的,说明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能突破老师的要求,他们渴望更多、更美的效果出现,及时的鼓励、表扬会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因此,我并不埋怨幼儿,而是拿出幼儿作品加以肯定。 在整个过程中,活动过程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教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说一说,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

在活动之前我从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奶牛的常识,而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前的自主搜集资料、积累有关经验;活动中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以及活动后的经验拓展和提升,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整个活动也体现了幼儿自主构建的全过程。

进行活动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运用了猜谜语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活动中气氛活跃,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整个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伴随着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进行。当孩子们说道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知道一头奶牛一天能产三十斤奶,够一个小朋友喝两个月;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牛奶制品琳琅满目(观察超市货架图);了解到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和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时,他们都由衷地发出“哇——”和“啧啧——”的赞叹声,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对奶牛的谢意。当“奶牛妈妈”出现时,孩子们的互相拥抱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活动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活动最后,大家互相打开奶制品包装袋,分享自带奶制品,互助、合作和分享的良好社会品质也得到了培养。此外,在活动中还注重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有关经验的积累、丰富的材料准备、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领域内容互相渗透,寓教育于轻松愉悦之中。幼儿在丰富自身生活经验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也提高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交流讨论的环节时,座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交流面,材料的摆放也给幼儿的互动带来不便,在今后的活动中还应注意细节部分的考虑,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合理的活动空间。此外,活动中还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对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奶牛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的教学。

吹泡泡是孩子经常玩且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而《吹泡泡》这首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音乐旋律生动活泼,节奏、强弱变化明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表现空间,是幼儿演唱和表演的好教材。所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创设一个音乐的环境,结合有趣的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动听、旋律的优美,激发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音乐的性质、演唱的音准,对音乐的表现,没有熟练地掌握,每个环节间的连接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等很多方面没有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引导,从而在课堂中问题多多。现将活动过程反思如下:

一、模仿泡泡飞飞,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吹泡泡"的音乐声中师幼轻松进入活动场地。

反思:第一环节虽然是活动的开头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但是既然已经播放了音乐,那么教师也应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有意地去听听音乐,如:小朋友,让我们变成泡泡,听着美妙的音乐飘进教室吧!

二、结合游戏,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1、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和你们一样,老师也很喜欢,我也要来吹几个泡泡!

⑴教师随意吹泡泡,幼儿拍手、跺脚。

⑵提高要求:教师吹大泡泡,幼儿用响亮的掌声模仿打泡泡并跺脚;教师吹小泡泡,幼儿用轻轻的掌声模仿小泡泡并跺脚。

1、看,张老师吹了几个泡泡?(出示彩色纸泡泡,请幼儿数一数。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念该乐句。)

反思:教师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游戏时,孩子们兴趣盎然,用掌声表现出了响响的大泡泡,轻轻的小泡泡,但是在引导幼儿数一数吹了几个泡泡时,教师让幼儿模仿唱着数,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导致此环节没有达成预设目标,如果此时教师能用直接数的`方法示范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你们也来吹一吹,(出示已贴好的彩色泡泡)数一数一共吹了几个泡泡呢?听听张老师是怎么数的?来跟着张老师这样数一数?谁学会了来试试?我们再一起来数数。重点让幼儿学习数泡泡时的附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数法。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幼儿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水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徒手运水。

(1)角色扮演,完成任务。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的水运到那边的水箱里去。我们一起用手把水捧过去吧。

(2)幼儿徒手运水。

(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引导幼儿发现把手指闭得更紧,水就漏得少些。)

(3)教师小结用手运水情况,鼓励幼儿寻找更好的运水方法。

师:孩子们,来看看我们的水运得怎么样了?(引导幼儿在说用手运水的困难时,进一步感受水的流动性。)用手运,水容易漏掉而且很慢。有其他好办法吗?(用 工具运)

2.活用工具,巧妙运水。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并自由选择工具运水。(增添教师语言)

(2)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选择和判断出适宜且高效的运水工具。

教师参与到运水中,鼓励孩子们叙述他们做的事,并与孩子们分析为什么有些工具更有效。("这个水桶好大,可以装那么多水!""这个工具有洞,水都漏掉了"……

(3)水越来越少了,观察幼儿是否会转换工具运水。

(原本高效的大工具变得不适用了,观察幼儿是否用小工具操作。)(开始拿着小工具运水的孩子会发现,此时手中的工具比那些大工具更能舀起水来)(用小工具舀起来就运会很累,孩子们会用小工具舀起水装进大工具中再运)

(4)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幼儿用吸水材料运水并用语言说出吸水材料是怎样运水的。

师:水只剩一点点了,我们要把水池里的水运得一滴也不剩。看看还有哪些材料我们没有用过?

("我一压海绵,水就跑到里面去了,再挤,水就流出来了""纸也是这样""毛巾也可以"……)(孩子们在之前小工具和大工具合作中积累了经验,现在也知道把水吸进材料里挤在大工具里再运)(有的孩子还是坚持用小工具舀,他们会把充气水池按住,这样水会方便舀起来些)

三、师幼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1.请出勤劳的工具。

师:水终于运完了,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吧!刚才运水,宝贝们用了哪些工具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有的工具不可以运水;吸水材料是怎样运水的)

2.工具宝宝细分类。

师:工具宝宝们帮我们运了那么多水,也累了,他们想回家休息了。看,可以运水的工具宝宝的家在这里,不可以运水的工具宝宝住在这个房子里。请小朋友们把他们送回家。

3.检查工具是否摆放正确。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一次,我们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漏水的工具改装成可以运水的工具。

活动反思: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在运水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自主的运水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运水活动中来,尽情地表达着、思考着、表现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水、运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带来的乐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材料来运水。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孩子们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少一些约束,少一些畏惧。架起一座幼儿嬉戏与学习之间的桥梁,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要求操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从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2、贴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标记的房子三间。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图形王国玩一玩,开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出发了。

二、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的认识

三、(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1、师:哇,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大家想认识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互相打个招呼吧。教师分别出示三个形状卡片,以形状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1)圆形。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方形。师: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三角形。师: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2、师:刚才三个形状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宝宝,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二)游戏:找朋友

(1)先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图形宝宝,它们藏在了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快去把他们请出来吧!你取的什么图形宝宝,自己说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取得什么图形宝宝。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幼找朋友。A:圆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这儿也有一些图形宝宝,它们想找朋友。(出示圆形)我是圆形宝宝,谁和我长的一样我就和他做朋友。请圆形宝宝站起来。好师朋友挥挥手。B:方形宝宝找朋友师:我是方形宝宝,是方形的宝宝快过来,亲亲。C:三角形找朋友 师:我是三角形宝宝,是三角形的宝宝快过来和我抱一抱。

(3)同伴间找朋友。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就去找跟自己图形宝宝一样的好朋友。你找到好朋友了吗?我来瞧一瞧。(4)和朋友跳个舞。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跳个舞吧!

(三)图形宝宝找家

1、师:图形宝宝累了,想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2、出示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介绍:这是图形宝宝的家,看看图形宝宝的家里有几间房间?每间房间各住着什么图形?师:这是谁的家(圆形的家)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宝宝送到他家里,送的时候要对他说:"我把圆形宝宝送到圆形的家"。(方形、三角形)

3、分组操作练习。请幼儿把一样的图形送到有相应图形标记的"家"中。鼓励幼儿为图形宝宝都找到家。

4、验证: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小组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男孩子去检查;方形妈妈的家请女孩子去检查。(四)结束

师: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图形妈妈说,请小五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黑板上有各种形状的贴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贴纸贴在胸前。

分别请三种形状的孩子排队: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活动反思: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求幼儿能够辨认平面几何图形,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巩固认识图形,感知相同图形和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说教材:

大班科学内容《神奇的陀螺》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我为幼儿提供了陀螺和小夹子,在玩陀螺的过各中我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操作探究过程,体验动手动脑,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对陀螺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运用、操作、观察、比较、记录、体验等方法探究陀螺的秘密,懂得对称和平衡。

重点:

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因素,尝试夹子的夹法,多与少的变化。

难点:

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陀螺转动中的快慢、长短,对夹子的多少夹的不同位置的区别与平衡起很大的关系。

经验准备:

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引起幼儿对转动平衡这一现象的探究。

材料准备:

木质小陀螺12个,小夹子50个

教学方法:

活动操作法、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发、暗示学习法。

活动过程:

1、师幼互打招呼并向来听课的老师问好。

2、导入课题:师你们玩过陀螺吗?说出怎么玩及陀螺的种类,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3、玩陀螺的不同疑问。有一个夹子夹在陀螺的上面会怎么样呢?(引出提问,让幼儿预测,说出会怎么样)用两个夹子会怎么样。

4、操作用两个或三个夹子去试一试。

师:试的时候要多试几次,操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不断的实验,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5、提问幼儿玩陀螺罗的夹子是怎样夹的,并请幼儿试工一下,得出两个“对称”,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对称了才可以使陀螺转的稳和长,三个夹子可以夹成三角形,师:证实可以转起来,那四个夹子可以吗?给幼儿发记录表,让幼儿记录自己玩陀螺夹夹子的位置,然后汇报。

6、在不断的试着怎样夹,才可以使陀螺转的时间长,并作出记录,然后说出来汇报。有上下左右、斜上方、斜下方、左上角,右下角,上下各两个对称或稍微分开一点,也有超出四个的。

7、玩陀螺比赛并总结:夹夹子的多少和位置的不同陀螺转的时间和平衡也不同。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神奇的陀螺非常感兴趣,我以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探究,使幼儿行成收益终生的学习态度。不足之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我的引导语再明确一些,孩子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应引导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夹夹子的位置,会说方位词,下次活动继续改进!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重点)

2、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难点)

3、体验做实验的乐趣,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活动准备:

ppt、一元硬币每人一个、记录表、彩笔、装有清水的透明盒子、塑料瓶盖、积木、纸船、泡沫、橡皮泥、抹布、抽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班孩子会在科学区做很多实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硬币,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硬币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验证幼儿猜想,硬币会沉入水中。

二、幼儿观察并讨论记录表的使用,记录自己的猜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

3、出示记录表,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记录表怎么使用?

小结: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记录猜想,第三列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上下箭头代表含义,提醒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沉和浮。

4、展示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实验要求:不要洒水弄湿衣服,每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沉浮原因。

3、展示记录表,互相交流发现,问: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呀?

小结:硬币借助积木、大瓶盖、泡沫会浮起来。有些小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

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是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出示球状橡皮泥,提问:你们认为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进行实验,球状橡皮泥会沉入水中。

2、提问:橡皮泥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4、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

(1)捏的薄薄的

(2)不能进水

(3)轻轻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轻轻地放上硬币

五、幼儿第三次实验操作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原来不会浮在水面上,但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如:橡皮泥。六、播放视频,提升经验

铁块也是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可以借助木头、救生圈等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潜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活动延伸:幼儿在科学区尝试制作潜水艇模型。

活动目标: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盐越多鸡蛋在水中浮的越高,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纯净水、食用盐、搅拌棒、熟鸡蛋。

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二、探索盐的奥秘

1、用纯净水浮鸡蛋

将鸡蛋放入纯净水中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2、加入1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3、加入2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继续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后发现鸡蛋只浮起来一点点还是不能完全浮在水面。

4、加入3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再观察鸡蛋,鸡蛋已经完全浮在水面上了。实验证明,纯净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搅拌融化之后,鸡蛋就会浮在水面上。

三、活动总结

这就是我们神奇的盐水!

《神奇的盐水》微课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科学实验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简短的几分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范围,让科学实验课不那么枯燥。活动第一环节我创设悬念让幼儿感知光凭一杯纯净水鸡蛋是不会浮在水面上的,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从而展开了加入1勺、2勺、3勺食用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少量的盐不会浮起鸡蛋,水中的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最后总结盐水的神奇,结束了活动。该微课因为没有幼儿的参与,所以气氛有点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带上幼儿,让幼儿直观感知科学实验的乐趣,并亲自动手操作。

活动目标

1、探索颜料和牛奶之间发生的变化,感受彩色和白色的调和之美。

2、愿意根据色彩的形态变化进行大胆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到自己牛奶的神秘之处,自己动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食物颜料(色素),牛奶,洗洁精,抹布,每人一个操作盆。

2、音乐《牛奶歌》。

3、绘本《彩色牛奶》。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奶牛场阿姨,随音乐《牛奶歌》和幼儿进入牛奶屋情境,一起品尝甜美的牛奶。

2、欣赏故事,遐想色彩味道。

(1)欣赏绘本彬色牛奶》。

(2)幼儿按故事内容遐想各种色彩牛奶的味道。

(3)白板演示如何将白色和彩色混合,引导幼儿感受颜色变化。运用photoshop中的涂抹工具,将白色抹入彩色中,引导幼儿感受白色与彩色融合的动态美。

3、表演魔术《彩色牛奶》,遐想动态形象。

(1)将食物颜料叠加倒入装满牛奶的盆子中间,注意不要晃动。

(2)在颜料中间滴人洗洁精(浓缩),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色彩在牛奶中翻滚运动的变化,观察和想象不同色彩构成的形态。 (如各种动物或者花草)

活动结束

以牛奶歌进行幼儿的小律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舞蹈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活动延伸

坐上老师的小火车到科学区里探索更多的关于牛奶的秘密。

活动反思

神奇牛奶画的原理:食物颜料的密度比牛奶低,所以它们就悬浮在牛奶的脂肪分子中。洗洁精把脂肪分子打散,使得它们在牛奶表面扩散。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使牛奶动了起来,带着颜料到处跑。对于本阶段的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色彩变化过程,注意不要随意移动操作盘,这样效果才会好。

活动目标:

1、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2、尝试将动植物按食物链进行排序。

3、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食物链操作底板三张,麦苗、小羊、老鹰图片

活动过程:

1、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图片,进行分类。(动物类、植物类)

(1)观察动植物图片,认识动植物。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吗?认真想想它们的名字。

(2)将动植物进行分类。

2、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1)思考、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动物平时吃什么来生存?

(2)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的食物链。

教师:大鱼生存要吃什么?小鱼呢?

(3)观察食物链操作底板,总结:像这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就是一组动植物生存的食物链。

3、尝试食物链排序。

观察微课出示的三组底板,幼儿自己的操作材料拿出将动物图片按照自己所想的贴在相应的底板中。

教师引导幼儿,待幼儿完成后揭示三组食物链的排序。

4、引导幼儿指导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食肉动物会怎样?(吃草的动物越来越多,导致土地没有了草,慢慢的土地就变成了沙漠,人也无法生存。)激发幼儿思考,食肉动物缺失后带来的后果。

引导幼儿想到食物链上的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保护食物链的完整,保护生态平衡。

5、总结食物链的定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就是一组动植物生存的食物链。

科学活动《大鱼吃小鱼》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大胆挑战了科学领域,选择了幼儿喜欢动物相关的课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于动物喜欢吃什么,是怎样生活、活动的,幼儿非常有兴趣,又通过操作底板,让幼儿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思。

本次活动就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动物入手,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本次活动的优点:活动内容幼儿有兴趣,环节层层递进,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声音童趣,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在每次提问后教师都会稍作停顿,让幼儿有时间思考、操作。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

本次活动的缺点:

1、动植物分类到讨论大鱼吃小鱼中间衔接还不够自然。

2、在讲到环保方面,没有给幼儿时间进行如何保护环境的讨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