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谢邀请!这句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语出,郑庄公。故事大家都学过古文,就不多说了。我也是从书本学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原文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出处如下:

1、《春秋左传·隐公》,《隐公元年》,大概正文第一页。我的是袖珍本,在第二页。

2、《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正文第一页。

当然,两篇文章事实上是一篇,《春秋左传》是原本、《古文观止》是选本。

《古文观止》是保存到现在论影响力、流传度、文学度及通俗度近乎第一的古文学选本,第一篇便选取了这篇文章,可见这个片段实在精彩。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内容: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代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伯,郑国老大郑庄公;克,打败;段,共叔段,郑伯的弟弟;鄢,地名,今河南鄢陵北。

文字简洁有力,乃是古籍典范,如今我们写作最缺的便是简洁。

后来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与“环滁皆山也”,当是此中高手。

篇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郑老大在鄢陵打败了弟弟。

然而他为什么要打弟弟呢?

难道就像网上有名的“古力娜扎张翰”,什么仇什么怨,古力娜为什么要扎张翰?

好吧,当然是有原因的。

共叔段的谋反有母亲武姜撑腰。

先是,郑伯寤生(逆生,婴儿脚先出来),就让武姜很厌恶;在两兄弟成长的过程中,武姜喜爱共叔段,屡次请郑武公(郑国上一任老大)废立,而武公不许。

庄公即位,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制,地名,今河南荥阳西北,又叫虎牢关)为领地,庄公同意了。大夫祭仲劝谏,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有他倒霉的一天,等着吧!

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鄙、北鄙(西北边邑)贰于己(既听命于国君又听命于己),臣下又劝,庄公说:“不义不昵,厚将崩。”意思跟上句近似。

然后共叔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窃国大计,“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固城而积粮,修缮刀兵,补充兵员),打算袭击国都,老妈武姜作为内应,到时候会打开城门。

可惜共叔段实在草包,他大概已经在憧憬当国君后的幸福生活,或者混吃等死,或者奋发有为……然而几乎是瞬间庄公便“闻其期”,肯定有间谍,大哥,谋国啊,能不能专业一点儿、认真一点儿,你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豪情壮志过了头好就是傻啊!

庄公立刻马上便派子封帅车二百乘去讨伐,接下来的戏码可以用“秋风扫落叶”形容:庄公伐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东南),京地立马投降;共叔段逃到鄢地,庄公又打过去,共叔段又跑了。

真是一败涂地,共叔段导演了明朝朱高煦之前最搞笑的一幕造反。

这又使我想到《雷神》,抖森洛基每次的苦心孤诣都会换来感人异常的结局,有一次被绿巨人跟抹布似的狂甩,怕是惨痛之极,要不完全无法解释第三部中看到索尔重演他当年的被虐,会欢呼成那样子!

本篇不看注释的话,极不易读懂,而一旦读懂,则对于庄公的老谋深算、叔段的眼高于顶、武姜的幼稚偏爱、大臣的忠君爱国都会有极深的认识。

篇末还有郑伯掘地见母的戏码,鉴于本篇篇幅有限,还是不说了。

接受评论中一位兄弟的建议,下面补全“掘地见母”的事:

大郑打败二郑后(实为姬姓,此处称大、二郑不过是为了增加文章趣味性),算是彻底和老妈撕破了脸。于是将武姜发配到远远的城颍(地名,今河南临颍西北)安置,赌咒发誓的说:“除非是咱俩死了才相见,不然,横横!”

不过显然这只是庄公的一场作秀而已,因为他马上就后悔了。而奇怪之处在于他的后悔马上就被手下知道了——大哥,后悔是在心里,你不说谁知道?——一位叫颍考叔的大夫揣摩上意,配合老大来了一场表演:

老大赐席,两个正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庄公见颍考叔把好肉割下来藏好,只吃一般的次肉,很奇怪的问他在干嘛?

颍考叔告诉他:“家中老母,只吃过儿子买的肉,从没吃过君王赏赐的饭菜,所以我给她带些回去。”

庄公叹息:“唉,你倒好,有妈妈可以孝敬,我却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

庄公一五一十的说了。

老颍说:“这个So easy!自古深情留不住,惟有套路得人心。欲使佳话千古传,一把锄头全搞定!”

于是庄公“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向下刨出地下水,顺着这个深度挖地道进去相见)。

庄公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武姜作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母子和好如初!

好一派喜庆天真、感人气氛!

我唯独有一事不明:按说这事该很私密,为什么能流传2800年之久?

套路,都是套路!

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用于坏人,近义词有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等,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春秋时期,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不服,就在自己的封地里招兵买马,准备篡位。祭仲劝郑庄公除掉共叔段,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

共叔段公开谋反时,庄公亲自率军攻打共叔段。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句话产生于一个著名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大体讲的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郑庄公姬寤生和共叔段。因为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亲生母亲武姜因此不喜欢他,而偏爱共叔段。

在武姜不断偏爱的大背景下,郑庄公重臣祭仲建议早些处置共叔段,以防其势力坐大。这时郑庄公回答祭仲:“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不义的事干多了的人,必然会自取灭亡,你(祭仲)就暂且等着瞧吧。

当然,后来的结局是郑庄公最终除掉了共叔段,并经过一系列虐心的波折后,最终于母亲和好。这就是春秋早期一段发生于母亲与两个儿子之间的恩怨矛盾——非常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后来,“多行不义必自毙”成了一句使用非常频繁的固定成语,用来指那些干了不义之事的人,早晚会自取死路的。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文史类文章。谢谢!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后面其实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讲的什么呢?

讲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是逆产,所以他的母亲武姜很不喜欢他。过两年,顺产了一个儿子段,史称共叔段。武姜很喜欢这个小儿子,什么都向着这个小儿子。

但是宗法制啊,嫡长子接班啊,所以郑庄公的父亲去世后,郑庄公成了国君。当然,武姜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改变这个结局。

但武姜没有放弃,反而怂恿小儿子去造反。

弟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地盘做了很多坏事,比如占领不属于自己的小城,公然的招兵买马。

这时候,就有大臣站出来提醒郑庄公,让他小心自己的弟弟,郑庄公就说了这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在二十年后,郑庄公才开始布局,假装去洛邑朝见周天子,武姜见大儿子出去了,赶紧写信叫小儿子共叔段来造反。郑庄公一个回马枪,平定了叛乱,最后逼迫弟弟自杀,还把母亲流放到边区地区。

那这句话,好像是正义的,是别人自己积累了不义的事,自己会倒霉。

其实不是的,孔子的《春秋》是这样记录的: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左丘明写《左传》是注释《春秋》的,他就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讲究。

比如他解释道,这句话用郑伯克段,里面直接称呼段的名字,这是因为弟弟没有弟弟的样子。

另外,用克这个动词,是因为兄弟争国,各据其城,就像两个国君一样,所以不用征,而用克。

最后,称郑庄公为郑伯而不是庄公,是批评他有失兄长的职责,因为他作为兄长,应该好好教育弟弟,在弟弟开始犯错的时候,就应该指正,甚至批判处罚,而不是故意放纵、精心安排,让弟弟走上造反的道路。

可见“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是消极的对待错误,这对敌人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的亲人,就有点过分啦。大家应该要积极面对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错误萌牙的时候就消灭它,而不是等到多行不义,因为那时候,就是你死我活,一拍两散啦。

关于春秋这点事,大家可以关注脑洞历史观在今日头条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就会发现,老祖宗的笔下门道很多。打开今日头条,搜索脑洞历史观,点其专栏就可以看到。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正好这段时间我正在学习《左传》,下面听我和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这件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是一个兄弟阖墙的故事,因为文章精彩,意义深刻,被《古文观止》收录在第一篇,名为《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是这样的,郑庄公在出生的时候难产,他的母亲姜氏因此就非常讨厌他,喜欢他的弟弟共叔段。而且过分的是想废长立幼,让郑武公(庄公的老爸)立共叔段为世子,郑武公没同意。

到了郑庄公即位后,姜氏依然不知收敛,毅然决然的想让共叔段登上大位。她找到郑庄公说:“你看你也当上郑国的国君了,共叔段是你亲弟弟,你给他分封到制邑去吧。”郑庄公一看这哪行,制邑这个位置太敏感,搞不好要出事,就对姜氏说:“制邑这个地方太险要,而且之前虢叔就死在那里,不祥,你再换个地方吧。”然后姜氏就要求把共叔段封到京邑,郑庄公咬牙同意了。

这时候大夫祭仲就劝郑庄公:“根据周礼和我们国家传下来的制度,分封的城邑最大不可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这个京邑明显超过规格了,这么做会给您带来麻烦。”郑庄公说:“可是姜氏贪得无厌,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啊。”祭仲说:“姜氏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除非共叔段当上国君!您还不如早早就把她希望的肥皂泡戳破,不要让她和共叔段痴心妄想。”大家注意了,问题的答案来了。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说,咱们等他们走夜路走多了自然就会碰到鬼,我们就在这瞧好吧。以上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最终共叔段也确实如郑庄公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被郑庄公打败,流亡到了共国。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答案,请大家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的精彩内容。

感谢地邀请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汉语诗词,读音为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语他这句话语出主人公:郑庄公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于左传的隐公元年,意思是“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其实呀这是庄公说给大夫们的,是为后来攻灭叔段的口实,因为叔段得到了母亲的宠爱,而且在国内也有很高的人气,诗经中有一首诗叫叔于田就是赞美叔段的,原文是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可见叔段在郑国是很有声望的,郑庄公要除去叔段只能是叔段谋反,才能挡住众人口实,所以他对叔段运用了养祸之法,故意纵容叔段扩大实力,引诱他谋反。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汉语诗词,读音为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