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这个词竟然是佛教用语?它最初竟是水中捞月的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镜花水月这个词很美好,但是美好的东西一般都容易失去,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幻灭感,著名情僧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中说:
侯门一入似海深,欲讯卿卿问鬼神。
此情惘然逝如梦,镜花水月原非真。
说明,镜花水月是很美好的东西,却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东西,美好的感情,就像是一阵清风,瞬间就没了,只留下无尽的怅惘。
而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有一首词金缕衣:
蜗角浮生换。怅年来车尘马迹,天涯望断。
青冢寒鸦啼未了,凄绝此情难浣。
更还有幽闺旧伴,死别生离同一恨,梦魂惊,犹似闻低唤。
清泪滴,鸳枕畔。深情负尽长遗怨。
此生缘,镜花水月,都成空幻。
都是讲的是人生的幻灭感。
那么,为什么镜花水月指的是一种美丽但是最终总要失去的幻灭感呢?原来,镜花水月来自于佛教用语,这个词最初来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佛对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王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王见井边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辗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讽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那么,镜花水月又是如何成为虚幻的象征呢?
首先,佛家认为,世间一切皆空,都是虚幻的。所以大多用水中之月来代指虚幻。禅宗经典《景德传灯录》中说,“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鸠摩罗什说:“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好像镜子中的影像和水里的月影,看得见,摸不着,并没有实体。
其次,佛家认为,一切都是错觉和假象,而镜中花、水中月就是人类的一种错觉。按佛家教义看,现存的现象世界都是“电光石火”、虚幻不实的,只有真如才是唯一实在的,如果执著虚幻为真实,那么就好比是镜中看形,水中捞月,到头来只是一切空。所以看破镜花水月,才能达到佛家所讲的“勘破红尘”、“游戏人生”的这样一种修道境界。
最能说明镜花水月这个词的幻灭意义的,还是红楼梦中的那个风月宝鉴。传说警幻仙子制了一面风月镜子,能两面照人。正面照出来是美女,反面照出来是骷髅。贾瑞因思念王熙凤成病,跛足道人就把风月宝镜送给了他。并嘱咐他只可照反面,不可看正面,借以消除相思妄念。对骷髅毫无兴趣的贾瑞看了正面,发现王熙凤风情万种的向自己招手,于是就乐悠悠的跨进镜子,与心上人整日厮守,沉浸在虚幻之中,最终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