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大道至简,富有哲理: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1837年,年青的特鲁多医生罹患结核病,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无赖等待死亡。

那个年代,结核病是不治之症。

远离城市喧嚣,他偶尔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

后来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

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死于结核病,但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

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让他名声远扬的,并非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的话,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

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就本质言之,医学是为了人、为着人的。过去,医学所要救助的目标一直是生病的个体,而非人类这个物种。这句铭言就是对医学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

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仍在践行着这句铭言,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挂牵。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

“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细。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

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这也是医学的人文性使然。 给病人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

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

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传承人性友善关爱。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

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

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