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隐字处叔文言文阅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郎,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郎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
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 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 陆九渊之兄 陆九龄,探究 心学大要。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迁居鄞县城内 月湖竹洲。卒谥端宪。继承陆九渊心学,与 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 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著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 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 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 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 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 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 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微州教授,微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 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 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 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咸和二年(327年),庾亮打算征召历阳内史苏峻,以求尽早消除这一祸患。司徒王导认为这极危险,于是让王舒出任抚军将军、会稽内史,作为外援。同年苏峻不应命,并联结镇西将军祖约进攻建康,王舒于是受诏行扬州刺史事。次年苏峻攻陷建康,吴国内史庾冰亦因抵挡不住苏峻军进攻而弃郡来投。王舒后收到王导以太后诏谕为名的密令,要三吴人起兵勤王,于是派庾冰和谢藻率一万兵渡浙江,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和前义兴太守顾众都响应,亦起兵讨伐苏峻。及后庾冰等军与苏峻所派的张健、弘徽等人多次作战,期间互有胜负,因一些战事失利而令吴郡及吴兴多个县被掠,王舒于是派王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徐逊、陈孺等将领以轻兵于武康突袭苏峻军,后即收取战利品协助虞潭,更击退从宣城来侵的苏峻将领韩晃。
同年冬,苏峻堕马被 ... ,温峤于是设立行台,并以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王舒亦派兵平定次年苏逸于石头城兵败后东逃的残余力量。
苏峻之乱平定后,王舒因功彭泽县侯。咸和八年六月甲辰日(333年7月24日),王舒逝世,朝廷追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穆侯。
《晋书 王舒传》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 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参镇东军事,出补溧阳令。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为司马。转后将军、宣城公褚裒谘议参军,迁军司,固辞不受。裒镇广陵,复以舒为车骑司马。频领望府文言文网,咸称明练。裒薨,遂代裒镇,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 军事。顷之,征国子博士,加散骑常侍,未拜,转少府。太宁初,徙廷尉。敦表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及敦败,王含父子俱 奔舒,舒遣军逆之,并沈于江。进都督荆州、平西将军、假节。寻以陶侃代舒,迁舒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舒疾病,不乐越岭,朝议亦以其有功,不应远出,乃徙 为湘州刺史,将军、都督、持节如故。征代邓攸为尚书仆射。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 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假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时吴国内史 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御史中丞谢藻行龙骧将军、监前锋征讨军事,率众一万,与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 等,皆起义军以应舒。舒假众扬威将军、督护吴中军事,飏监晋陵军事,于御亭筑垒。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藻后 继。冰、飏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奔还御亭,复自相惊扰,冰、飏等并退于钱唐,藻守嘉兴。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 地。舒以轻进奔败,斩二军主者,免冰、飏督护,以白衣行事。更以顾众督护吴晋陵军,屯兵章埭。吴兴太守虞潭率所领讨健,屯乌苞亭,并不敢进。时暴雨大水, 贼管商乘船旁出,袭潭及众。潭等奔败。潭还保吴兴,众退守钱唐。舒更遣将军陈孺率精锐千人增戍海浦,所在筑垒。或劝舒宜还都,使谢藻守西陵,扶海立栅。舒 不听,留藻守钱唐,使众、飏守紫壁。于是贼转攻吴兴,潭诸军复退。贼复掠东迁、余杭、武康诸县。舒遣子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焘, 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斩首数百级,贼悉委舟步走。允之收其器械,进兵助潭。时贼韩晃既破宣城,转人故鄣、长城。允之遣朱焘、何准 等于之,战击于湖。潭以强弩射之,晃等退走,斩首千余级,纳降二千人。潭由是得保郡。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 舒、潭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 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
祖柔,汉匈奴中郎将。父机,魏东郡太守。
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
好书,善属文。大将军曹爽辟为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
及爽诛,以故吏免。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转秘书监。
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及裴秀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秀为儒林丈人。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及王业告之,沈、业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户。
沈既不忠于主,甚为众论所非。 寻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
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
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
谓余不信,明如皎日。”主簿陈廞、褚曰:“奉省教旨,伏用感叹。
劳谦日昃,思闻苦言。愚谓上之所好,下无不应。
而近未有极谏之辞,远无传言之箴者,诚得失之事将未有也。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赏劝,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苟不合宜,赏不虚行,则远听者未知当否之所在,徒见言之不用,谓设有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须后。”
沈又教曰:“夫德薄而位厚,功轻而禄重,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处也。若陈至言于刺史,兴益于本州,达幽隐之贤,去祝鮀之佞,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
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辞赏,廉也。
兼斯而行,仁智之事,何故怀其道而迷其国哉!”褚复白曰:“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则谔谔之臣,将济济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并周公,实不可以同冰炭,虽悬重赏,忠谏之言未可致也。
昔魏绛由和戎之功,蒙女乐之赐,管仲有兴齐之勋,而加上卿之礼,功勋明著,然后赏劝随之。未闻张重赏以待谏臣,悬谷帛以求尽言也。”
沈无以夺之,遂从议。 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
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
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
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 翻译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
祖父王柔,是汉朝匈奴中郎将。父亲王机,是魏东郡太守。
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于写文章。
大将军曹爽征召他为属官,逐渐迁任中书门下侍郎。曹爽被诛时,因旧官吏身份被罢免。
以后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转任秘书监。正元年间,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主管着作。
与荀颉、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常有隐讳,不像陈寿那样如实记录。 当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邀请王沈及裴秀多次在束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裴秀为儒林丈人。
高贵乡公将要攻打文帝,召王沈及王业告诉他们,王沈、王业赶紧报告了文帝,因有功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两千户。
由于王沈对主人不忠,很是被舆论指责。 不久升任尚书,出京为监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
到了任所,就教导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下人的言论,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能说出朝廷的事。自从到了任所那天,未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人有疑虑吗?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州国罢黜奸邪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赠谷物五百斛。
如果是至理名言,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刚柔得当的,赠谷物一千斛。不要说我不讲信用,我的诚信如同明亮的太阳。”
主簿陈厂、褚碧说:“手捧捆读教令旨意,令我们感叹。劳累谦逊从早到晚,还想着听到批评的言论。
我们认为上之所好下为效法。然而身边没有极力劝谏的事,远处没有规劝之言,实在是因为有关得失的事几乎没有。
现在把教令颁布下去,表示有赏赐有鼓励,恐怕廉正自守的人,有的将害怕赏赐而不说话;贪图钱财的人,将为了获利而胡乱检举。假如征求的言论不合时宜,没有颁发不符实际的赏赐,那么远方得知此事的人不知事情的底细,徒然看到允诺不兑现,会说空设悬赏而不执行。
我们认为告示下民的事,可稍等以后再说。” 王沈又教导说:“道德浅薄而官位高,功劳轻微而俸禄重,这是贪婪的人所追求的,是人品高洁的人所不取的。
假如向刺史陈述至理名言,以使本州振兴,举荐幽隐的贤人,摒除祝舵那样的奸佞,在上树立了德行,在下受到赏赐,这是君子的操行,怎么会有不说的情况呢!直言至理,这是忠。给一。
(1)A 比较选项,“陛下王之父”与前文结构一致,“陛下”后断句,排除D;再由“事思尽忠”可知“事思尽孝”后断句,排除C;“称”是“说”的意思,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皇上是您的国君,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忠诚;皇上又是您的父亲,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安身,可以成就美名.汉朝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希望您记住这话.(2)A 敕具酒食:命令备办酒席.敕,在这里作动词,命令.(3)A “年少的时候,他就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错,原文是“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当初,王珪隐居的时候与房、杜关系密切.(4)①修:美好;责谯:斥责;其:大概.句子翻译为:祖孝孙是位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不重要吧!②就:到;第:府邸;省视:探望.句子翻译为:太宗派公主到府中(家中)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答案:(1)A(2)A(3)A(4)①祖孝孙是位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不重要吧!②太宗派公主到府中(家中)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他性情稳重恬静,志向度量深邃纯正,对名利际遇看得淡薄,交朋结友绝不随便.王珪年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人赠送财物,一点也不推辞.他显贵后,给予丰厚的酬谢,即使那人本人不在了,也一定要酬报赡养他的家属.当初,隐居终南山时,同房玄龄、杜如晦结为朋友,母亲李氏有一次说:“你要显贵,但不知跟你交往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试着把他们一起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路过他家,母亲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令备办酒席,让他们高高兴兴玩了一天,她欣喜地说:“这两位客人是公卿辅佐的人才,你将来显贵没有问题.”当时太宗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王珪诚恳地收集好的批评意见,常常提出有益的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太宗叫太常少卿祖孝孙向宫中女乐手们传授音乐十二律吕知识,技艺没有长进,多次受到太宗斥责.王珪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天下人大概会认为文人不重要吧?”太宗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劝说我吗?”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珪不认错,说:“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我的性命(没有 ... 我),安排担任谏议大夫,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默默无言感到惭愧,于是作罢. 当时王珪和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共同辅佐朝政.太宗认为王珪熟悉朝臣们的人品,又善于评价,于是对他说“:你有透彻的鉴别能力,替我评品一下房玄龄等人的才干,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孜孜不倦地报效国家,知道该做的就努力地做,我比不上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当将,回朝可以当相,我比不上李靖;陈事上奏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比不上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事务,我比不上戴胄;全心全意地劝谏皇上,把皇上不像尧舜一样圣明当作耻辱,我比不上魏征.说到抨击坏的,褒扬好的,痛恨邪恶珍惜善良,我和以上诸位都有这个优点.”太宗赞扬说好.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说透彻了自己的特点,称这是精确的评论. 很快王珪调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兼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请教王珪怎样做才是忠孝,王珪说:“皇上是您的国君,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忠诚;皇上又是您的父亲,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安身,可以成就美名.汉朝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希望您记住这话.”太宗知道这事,喜悦地说:“泰儿可以不犯过失了!” 贞观十三年(639),王珪病重.太宗派南平公主到府中(家里)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太宗穿上丧服在便殿哭泣悼念.诏令魏王带领众朝臣到王家吊唁,追认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懿”.。
宋史陈升之传【原文】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
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
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
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著作佐郎王瓘遇殿帅郭承祐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
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张尧佐缘后宫亲,为三司使,寻为宣徽使;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昪补郡,久不召;彭思永论事,令穷问所从来;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
迁侍御史知杂事。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
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
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 升之初为谏官时,尝请抑绝内降,诏许有司执奏勿下。
至是,申言之。诏委三省劾正其罪,仍揭于朝堂。
文彦博乞罢相,升之虑枢密使贾昌朝复用,疏论其邪,昌朝卒罢去。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
岁余,拜枢密副使。于是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交章论升之阴结宦者,故得大用。
仁宗以示升之,升之丐去。帝谓辅臣曰:“朕选用执政,岂容内臣预议邪。”
乃两罢之。以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徙太原府。
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熙宁元年,徙许,中道改大名府,过阙,留知枢密院。故事,枢密使与知院事不并置。
时文彦博、吕公著既为使,帝以升之三辅政,欲稍异其礼,故特命之。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
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条例则可,但今制置三司一官,则不可。”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乃出。
会母丧,去位;终制,召为枢密使。足疾不能立朝,七年,冬祀,又不能相礼。
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秀国公。卒,年六十九。
赠太保、中书令,谥曰成肃。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
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
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世以是讥之,谓之“筌相”。
升之初名旭,避神宗嫌名,改焉。【译文】陈升之字旸叔,是建州建阳县人。
考中进士,历任封州、汉阳军,进入京城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主管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官府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
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又说:“三馆是士大夫们光明的前途,近来用人更加轻率,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严格进行选举。”
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瓘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祐相遇,郭承祐苛责怒 ... 王瓘(见到他)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
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祐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
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昪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升任侍御史知杂事。
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做瀛州知州、真定府知府,兼龙图阁直学士,又主管谏院。
仁宗说:“天下州县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之徒,因此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
一定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应该从这里开始。”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
陈升之初任谏官时,曾经请求抑制断绝由宫内降旨,诏令允许有司执掌上奏不下达。到这时,进一步申明论说。
诏令委托三省揭发纠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文彦博乞求免除宰相职务,陈升之担心枢密使贾昌朝再被任用,上疏论述其邪恶,贾昌朝终于罢官免职。
升任枢密院直学士、知开封府。年底,授职枢密副使。
这样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相继上章议论陈升之暗中交结宦官,因此得到重用。仁宗将这些上章拿给陈升之看,陈升之乞求离职。
仁宗对辅佐大臣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邪恶。”于是双方都被罢免。
以陈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调往太原府。 治平二。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 ... 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 ... ,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 ... 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原文(实际上是三段)
高明,字上达,贵溪人。幼事母以孝闻。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闻内苑造龙舟,切谏。有指挥为大臣所陷,论死,辩出之。徐州民诉有司于朝,时例,越诉者戍边。明言:“戍边,防诬诉也。今诉不诬,法止当杖。”民有为妖言者,吏贪功,诬以谋反。明按无反状,止坐妖言律。皆报许。……
石亨既诛,僮仆皆收。明言不宜,坐免者百人。擢大理寺丞。……
成化三年,扬州盐寇起,守兵失利,诏明讨之。造巨舰,名曰“筹亭”,往来江上督战,并江置逻堡候望。贼纵迹无所匿,遂平之。
大意是:
高明,字上达,江西贵溪人。小时候孝顺母亲的事迹很出名。明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考上进士,授予御史(监察官)职务。听说皇宫内院后花园要造龙舟,严厉反对。有一个军官被大臣诬陷,已经被判了 ... ,高明极力辩护使他得以释放。徐州有老百姓将地方官告到了朝廷,按当时的惯例,越级上诉的人须要发配到边防的。高明说:“戍边的规定,是为了防止人们动不动就诬告地方官的。本次上诉不是诬告,刑罚给予杖责就行了。”老百姓中有人装神弄鬼散布妖言的,有官吏贪功,诬说他谋反。高明在审理中没有发现其谋反的证据,只给那人按妖言惑众处理。这些都报请当朝批准了。……
石亨被诛 ... 后,家里的僮仆都被收监。高明说不不合适,免除了上百人的牢狱之灾。高明被提升为大理寺丞。……
成化三年(1467年),扬州盐寇造反,守兵失利,皇帝下诏书让高明去讨伐。于是造了一艘巨舰,名叫“筹亭”,在江上往来督战,并在江上设置巡逻水堡候望。盐寇的活动变得一清二楚贼,无法隐藏,很快就被平了。
(所谓“翻译”,是我自己的解释,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